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海校园餐丑闻:学生吃出臭虾仁,供应商垄断引发家长怒火

时间:2025-09-17 22:01:30 来源:朗威谈星座 作者:朗威谈星座

“孩子嚼到虾仁里的沙子,吐出来说有股臭味,下午就拉肚子了!”9月15日,上海闵行区一位家长的吐槽在徐汇、长宁、杨浦等多区家长群中引发轩然大波。当天,数十所中小学紧急撤换“虾仁炒蛋”菜品,孩子们的午餐被迫改为面包和饼干。涉事供应商正是覆盖上海500余所学校的“供餐巨头”——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爆雷现场:从“臭虾仁”到“饼干代餐”,谁在糊弄孩子?

9月15日中午,上海某小学的午餐时间,多名学生刚吃一口虾仁炒蛋便皱眉:“老师,这虾仁好臭!”“我吃到沙子了!”校方紧急叫停菜品,给每个孩子发放一包饼干和一片面包。一位家长晒出18元餐费记录,愤怒质问:“就给孩子吃这个?”

当天下午,更多家长反馈异常:长宁区学生称虾仁“像放坏的鱼干”,杨浦区学生回家后腹泻,有家长拍下剩余菜品照片:“颜色发暗,凑近闻有腥臭味”。

各方回应却尽显敷衍:

  • 学校:仅称“食材有点问题”,追问细节时回避,甚至要求学生“别跟家长多提”;
  • 绿捷公司:事发24小时后回应,称“仅部分批次虾仁有细沙,无其他安全问题,已留样”,对“臭味”“腹泻”只字不提;
  • 官方:9月16日下午,徐汇区教育局证实“撤换菜品”,强调“未发现严重健康问题”;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称“正在查采购记录”。

“细沙是小事,臭味和腹泻是大事!”有餐饮行业家长直言:“虾仁发臭绝对是变质,这是赤裸裸的食品安全问题!”

家长怒扒:这些“校园餐乱象”,我们忍了太久!

绿捷事件曝光后,全国家长纷纷“共情”。梳理家长吐槽,校园餐“通病”触目惊心:

1. 餐标“缩水”:15-20元一餐,吃的不如10元外卖

上海一位家长晒出孩子午餐照片:荤菜仅几块碎肉,蔬菜水煮,米饭夹生。对比自家10元外卖的荤素搭配,落差明显。更让家长无奈的是“预制菜霸屏”。“孩子说每天都是炸鸡块、小酥肉、鱼丸,从没见过新鲜绿叶菜。”北京家长吐槽,供应商送的全是冷冻预制菜,“加热即食,营养根本谈不上”。









2. 投诉无门:反馈问题像“石沉大海”

上海家长翻出聊天记录:“去年反映孩子吃了午餐总胃疼,学校让找供应商,供应商让找教育局,一圈下来没人管。”她曾要求查看绿捷的食材检测报告,却被学校以“商业机密”拒绝。河南家长曝光学校用过期牛奶,被校方要求“别影响声誉”;山东家长发现食堂有老鼠,投诉后仅换来“加强打扫”的承诺——家长监督权形同虚设。

3. 供应商“垄断”:多年不换,质量越做越差



“绿捷给我们区供餐至少5年了,从来没换过。”上海家长查阅公开信息发现,绿捷不仅覆盖中小学,还承接多个幼儿园餐食。这种“区域垄断”在全国普遍存在:广西某县一家企业靠行贿拿下12年供餐权,期间用过期食用油、霉变大米;海南某中学校长收供应商回扣,帮其“稳坐”供餐位——垄断之下,“劣币驱逐良币”成常态。

深挖根源:校园餐为何总出问题?4个“死结”难解

1. 监管“形式化”:“明厨亮灶”成“监控摆设”

多数学校虽安装“互联网+明厨亮灶”,但监管常“走形式”。上海家长投诉前,监管部门未从监控发现“臭虾仁”;而湖南南县靠AI智能识别系统,已发出120条红色预警,查出56个问题线索。更关键的是“违法成本太低”:某供餐企业因滥用亚硝酸盐致56名学生中毒,负责人仅判7年——绿捷事件曝光后,也仅是“承诺加强监管”。

2. 权责“模糊化”:多部门管,却没人担责

校园餐涉及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多部门,但常“多头管理,无人负责”。家长投诉时,教育部门推给市场监管,市场监管推给学校,问题最终不了了之。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坦言:“我们只能督促学校,却管不了供应商;市场监管抽查频率有限,问题难覆盖。”

3. 家长“边缘化”:想监督,却连知情权都没有

许多学校“家委会”形同虚设,家长想参与供餐企业招标、查看食材资质,常被以“涉密”“影响管理”拒绝。浙江衢州曾让家长代表参与餐食验收,发现问题直接退回,家长满意度提升30%——但此类做法全国罕见。“连孩子吃什么菜、从哪来的都不知道,怎么放心?”家长质疑直指核心:剥夺监督权,就是给安全隐患留口子。

4. 成本“挤压化”:低价竞标,只能牺牲质量

部分地方为节省财政支出,将校园餐标压至极低。“10块钱一餐,要管饱还要有荤有素,供应商只能买最便宜的食材。”业内人士透露,低价竞标下,企业为赚钱常在食材上“缩水”——过期冻肉、不新鲜蔬菜成“潜规则”。但贵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农村学生餐补助从4元提至6元,要求必须用新鲜食材,结果餐食质量明显提升。可见,问题不在没钱,而在愿不愿意投入。

破局!这3个地方的做法,值得全国学

1. 给供应商“戴紧箍咒”:黑名单+双总监制

广西某县建立“校园供餐企业黑名单”,发现使用劣质食材、虚假留样直接终身禁入;同时推行“双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学校和供应商各设1名总监,出问题两人连带追责。

2. 让家长“说了算”:四方验收+溯源码

浙江衢州实施“四方验收机制”:校方、配送方、劳务方、家长代表共同查餐食,家长说不合格就必须退回;山西左云县给每道菜贴“溯源码”,家长扫码可看食材产地、检测报告、加工过程,还能实时看食堂操作——透明带来信任。

3.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财政补贴

广西某县曾有一家企业垄断供餐12年,后引入3家新企业竞标,半年内:

  • 餐价下降12.58%;
  • 菜品种类从3种增至6种;
  • 家长满意度从50%涨至90%。

同时,当地提高财政补贴,确保供应商“不压成本也能赚钱”——既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又保证餐食质量。

结语:孩子的饭碗,容不得半点糊弄

一位家长在评论区写道:“我们不奢求孩子在学校吃山珍海味,只想要一口热乎、新鲜、安全的饭。”这句话,说出了千万家长的心声。上海绿捷事件不该只是一次“危机公关”,更应成为校园餐改革的“契机”。监管不能再“走形式”,供应商不能再“垄断糊弄”,家长也不该再是“局外人”——只有政府立规矩、企业守良心、学校尽责任、家长能监督,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学校吃得安心,让每个家长真正放心。

你家孩子学校的餐食怎么样?遇到过类似问题吗?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关注校园餐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与家长反馈整理,旨在客观呈现事件脉络与公共议题,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涉及企业、机构或个人的描述均源自已公开信息,不构成指控或定性。具体事件进展请以政府通报为准,如有信息更新或争议,欢迎指正,我们将及时回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