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的港口费政策将于10月中旬正式生效,而中方在政策实施前已宣布了先发制人的反制措施,明确表示将采取强硬手段回应。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美在海运领域的博弈进入新阶段。
美国对中国建造或运营船只征收港口费政策将于10月14日正式生效。
根据2024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的“301调查”举措,该政策将适用于所有由中国建造、拥有或运营的船舶。首年征收标准为每净吨50美元,到2028年将逐年递增至每吨140美元。这一政策被认为旨在遏制中国在全球造船和航运领域的主导地位。
就在9月30日,中方已“先发制人”。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修订决定,明确表示将对任何采取或支持歧视性做法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反制。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修订内容,条例新增了两项关键条款:
第一,将“国际航运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围,要求相关平台履行信息报送义务,违反者将面临罚款、责令停业等处罚。
第二,新增一条专门针对歧视性限制措施的反制条款。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一旦有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国际海运经营者、船舶或船员采取歧视性措施,中国可依法采取反制。
反制措施还包括四项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向靠泊中国港口的该国家或者地区的船舶收取特别费用,禁止或者限制该国家或者地区的船舶进出中国港口,禁止或者限制该国家或者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获取中国国际海上运输相关数据、信息以及经营进出中国港口的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性业务。
这一反制框架为中国在未来面对类似歧视性政策时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美国若开始收取港口费,中国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让美国付出代价。
美方推出港口费政策的理由是在于遏制中国在全球造船和航运领域的主导地位,根本就是无理取闹。
根据USTR的说法,中国通过补贴、产能扩张等手段压低全球造船价格,影响了美国本土相关产业。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增加中资船只在美港口的进港成本,引导航运公司选择非中资船舶。
不过,从全球造船订单数据来看,特朗普的做法显然扑了空。
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美国针对中国收取所谓港口“服务费”,企图遏制中国在海事的主导地位,但全球航运公司仍在加速向中国造船厂订购商船。
尽管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中国造船厂订单依旧强劲。CSIS对标普全球(S&P Global)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造船厂在今年前八个月占据了全球53%的商船订单,与2023年全年的数据基本持平。
马士基、MSC、达飞等主流船公司仍在中国订造大型集装箱船。
早在今年七月份,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丁泽娟就曾表示,公司不会因为美国港口费用政策而停止在中国建造船舶。这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依然有信心。
她指出,造船决策依赖于成本与技术能力等多重因素。中国船厂在这些方面均具优势。因此,即便美国的政策开始实施,这些公司的长期战略也不会立刻发生改变。
中方这次对《国际海运条例》的修改也回应了美方政策中存在的“穿透式识别”问题。美国此次港口费政策规定,凡是由中国建造、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均属于征收对象。
除了法律和行业层面的反制措施,中国近年来在航线布局上也进行了调整。
2025年9月,中国宣布中欧“北极航道”正式开通。这条航线从中国北部出发,穿越北极海域直达欧洲港口,可缩短三分之一航程。
同时,该航线避开了传统的美西和东南亚航路,降低了对美方港口网络的依赖。北极航道的开通不仅优化了航程和成本,也为中国船只提供了规避潜在政策风险的替代路径。随着气候变化使北极通航期延长,商业化条件逐步成熟。
从政策、通道到产业链,中方逐步构建起自身的航运主导权。
在全球港口布局方面,中国也在持续强化控制力。今年初,和记黄埔拟出售其在全球40多个港口的控股权。由于涉及战略性基础设施,中国商务部叫停该交易。
这一决定反映出中方对港口资源控制的高度重视。在全球航运网络中,港口是关键节点,控制力越强,抗压能力越强。
港口是中方反制手段中的重要一环。《国际海运条例》修订后的条款中明确提出可禁止目标国家船舶进出中国港口,这对美方航运企业构成直接影响。
以美森轮船公司为例,该公司长期经营中美跨太平洋航线,业务高度依赖中国港口。一旦中方启动反制,美森在中国的港口操作可能受限。而从全球运力结构来看,美国挂美国旗的船只仅占全球运力的0.6%。
相比之下,中国内地和香港旗帜的船舶合计占比约为13.9%。美国虽然船只数量不多,但通过股权、租赁、融资等方式控制了大量运力。如果中方在实施反制时采用“穿透识别”的方式,可能影响到一批拥有美资背景的第三方船公司。
特朗普只是为了打压中国、遏制发展,就毫无理由的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但他显然忽略了这三点。
第一,中国造船技术遥遥领先,很多公司都不想放弃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全球航运公司仍然在积极向中国船厂下订单,这说明美国施加的压力对中国的造船业影响不大。
第二,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互补的,运输成本升高,对美国并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通胀进一步加剧,最后受损的还是美国自己。
第三,美国港口业务量可能会减少,这会削弱美国出口商的竞争力,时间久了,可能会影响美国港口的重要地位。
总体来说,特朗普挖的大坑最后还是害了他们自己。美国的单边措施不仅对自己不利,还可能导致新的贸易摩擦。中国已经准备好应对措施,现在就要看美方14号是否会继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