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头图|AI生成
在新能源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场以电池容量为核心的'军备竞赛'正愈演愈烈。当各大车企纷纷将续航里程作为核心卖点时,这场看似繁荣的技术竞赛背后,实则暗藏着三大致命利空。
当前市场主流车型的续航数据已突破传统认知:
极氪009(纯电MPV)续航达900公里
小米YU 7(超长续航版)续航835公里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830公里
问界M8(长续航版)续航705公里
插混/增程车型同样不甘示弱:
智己LS6 Max(增程)纯电续航450公里
小鹏X9(增程)纯电续航450公里
极氪9X(插混SUV)纯电续航355公里
这种单纯追求电池容量的竞争模式,本质上是对碳酸锂价格暴跌的投机性利用。当技术含量让位于商业策略,行业正站在危险的悬崖边缘。
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波动:
这种价格波动对车企决策产生致命影响。当锂价处于低位时,增加电池容量看似能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但供给端已出现重大变化:高成本产能基本出清,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将出现真正价格反转。车企当前的大电池策略,实则是在透支未来利润空间。
比亚迪2025年3月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正在重塑行业规则:
这种技术突破使得现有充电运营模式面临崩溃风险。以特来电为例,其单桩日均服务车辆数不足1台,经济效益极度低下。当充电效率接近加油时,整个基础设施的商业逻辑将被彻底改写。
预计2027年固态电池将开始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固液同价'。这项技术突破将带来双重打击:
当固态电池与兆瓦闪充形成技术合力,当前的大电池方案将沦为过渡性产品。就像50年代的'煤气包'汽车最终被淘汰,重达六七百公斤的液态电池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纯电路线面临挑战的同时,插混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
这种技术路线既解决了里程焦虑,又避免了纯电路线的补能困境。在全球电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情况下,插混车型可能成为新能源车国际化的关键突破口。
三大利空因素将在三五年内陆续兑现,当前的大电池战略正面临系统性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新能源车将不再需要以牺牲车辆轻量化、操控性为代价来换取续航。对于行业而言,这预示着技术竞争将回归本质,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方案将脱颖而出。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