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明日中秋节必看!牢记1不去、2不送、3不吵、4要吃,传承团圆文化

时间:2025-10-05 18:29:33 来源:书中自有颜如玉 作者:书中自有颜如玉

导语:明日就是中秋节了!这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记住“1不去、2不送、3不吵、4要吃”的传统讲究,让团圆更有仪式感,幸福更绵长!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当明月高悬,家人围坐,正是应了古人“中秋把酒对嫦娥,处处团圆天下悦”的美好意境。



明日中秋节: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

什么是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光诞、拜月节、团圆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列)。这个定于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对月亮的天象崇拜。

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习俗,帝王在秋分日举行拜月仪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一习俗逐渐从宫廷流传至民间,成为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源于农业生产中的“秋报”习俗——农历八月是秋季中期,农作物成熟时,农民会选在月圆之夜举行活动,表达对月亮的敬畏与感激。



中秋节这天干什么?

中秋习俗丰富多样,核心是“团圆”与“感恩”:

  • 玩月、拜月:全家人围坐庭院或户外,摆设瓜果、茶酒、月饼,一边赏月一边聊天。文人常赋诗吟唱,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便诞生于中秋夜。
  • 团圆晚餐:菜品多含吉祥寓意,如螃蟹(象征富足)、芋头(谐音“余头”)、桂花糕(象征甜蜜)。北方地区保留“团圆饼”习俗,将特制大饼分切全家共享,寓意“月圆人圆”。
  • 燃灯习俗:广东称“竖中秋”,将彩灯扎成鱼、鸟等形状挂于竹竿,夜晚点亮后竖于屋顶或高台;福建称“烧瓦塔”,用碎瓦堆砌塔状内燃柴火,寓意生活红火;台湾、江西等地则放飞写满心愿的灯笼,寄托对未来的期许。



明日中秋节必知:1不去、2不送、3不吵、4要吃

1不去:晚上不去别人家串门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北宋时期,普通人家也会提前占好酒楼位置以求清静。此时若有人串门,不仅打乱安排,更显突兀——中秋节本是家庭聚餐时间,强行拜访会让主人被迫社交,表面热闹实则心累。

老话说“中秋不走夜门”,并非让人冷漠,而是教人懂得分寸。与其串门,不如陪家人吃饭或打电话给远方亲友。毕竟,中秋的意义不在“串门”的形式,而在“团圆”的心意。



2不送:不送单数礼品

中秋节走亲访友时,送礼讲究“双数”。古人认为双数有“成双成对”“好事成双”的彩头,如两盒月饼、四种水果,寓意“圆满无缺”“四季平安”。反之,单数礼品常给人孤单、不完整的印象,且摆出来不够庄重。

送双数礼品不仅符合“礼”的要求,也让对方容易回应。例如你送两盒月饼,对方可回两盒茶或四样点心,这样“有来有往”,关系才能越处越近。中秋送礼的讲究,本质是教人“懂礼数”。



3不吵:不与家人吵架

中秋节讲究家庭和睦,一家人围坐赏月、吃月饼时,最忌吵架。农历八月万物平衡,人也应顺应天时保持平和。此时吵架不仅影响节日心情,更会破坏“和气”,甚至留下不愉快的回忆,影响日后相处。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不是争输赢的战场。不吵架并非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教人珍惜“团圆”的分量。与其闹得不愉快,不如多些包容、少些计较,开开心心过节。



4要吃:要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源于古代拜月仪式。《周礼》记载,古人认为月亮与丰收相关,中秋时节(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圆,需摆供品感谢月亮。最早的月饼便是祭月时的“贡饼”。

唐朝时,拜月逐渐发展为民间习俗,月饼也从“神食”变成“人食”。唐僖宗曾将月饼赏给新科进士,宋朝时月饼更成为中秋必备,《梦粱录》明确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市间争卖节食,谓之月饼”。

月饼圆圆的,象征团圆。古人认为,吃月饼是提醒大家:平时再忙,中秋也要聚在一起,别让团圆“缺了角”。月饼更是传递牵挂的方式——过去交通不便时,寄月饼就像表达思念;如今虽联系方便,但一盒月饼仍能让家人感到被惦记,正如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因此,无论身在何处,中秋这天都别忘了吃月饼,这是节日的仪式感,更是团圆的象征。



总结:“月圆人团圆,中秋乐无边,幸福永相伴。”明日中秋节,这些传统习俗你都了解了吗?愿您和家人共度一个温馨、和谐的团圆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