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400多年前的明朝,一群商帮的船正在驶向吕宋,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
其中一艘船上有个叫陈振龙的福州人,原本是个读书人,不到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可后来几次考乡试都没中,干脆放弃科举,跟着商帮出国做生意。
陈振龙到了吕宋,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偶然看到了一种特别的植物。
它长得不起眼,却特别好养活,不管是旱地还是薄田都能种,生吃熟吃都行,当地人说它“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陈振龙一下子就想起了老家福建,那里多山少田,还老闹旱灾,一旱就颗粒无收,老百姓经常饿肚子。
他觉得这植物要是能带回老家,肯定能救不少人,于是就偷偷学起了种植方法。
可身为吕宋殖民者的西班牙人早就下了禁令,不许把这种植物带出吕宋,怕影响他们的利益。
陈振龙心里揣着把这玩意儿带回去的念头,先试着把根块偷偷混在要运走的货物里,想着能蒙混过关。
后来又把刚冒芽的小苗小心编进藤篮的缝隙里,以为这样藏得隐蔽。
可没成想,这两次都被海关查了出来,东西全被没收不算,还罚了他一笔钱,最后差点被关进大牢里。
但他没放弃,直到他50岁这年的春天,他把一根藤苗缠在货船锚绳上,终于成功躲过关卡,又漂了七天七夜,最后把藤苗带回福州老家。
«——【·小苗救大荒·】——»
偏巧那年福建遇上大旱,田里的庄稼全旱死了,老百姓没饭吃,日子没法过,当时的福建巡抚是金学曾,这事儿把他愁坏了,天天急得连觉都睡不着。
见粮荒这么严重,陈振龙赶紧让儿子给金学曾递禀帖,把自己当初怎么躲关卡、冒死把藤苗带回国的事儿细细说明。
同时建议金学曾不妨试着种这种植物,或许能缓解当下的粮食危机。
金学曾一听特别感动,马上让陈振龙找地方试种。
陈振龙就在自家旁边的田地里种了起来,四个月后挖出来一看,长得特别好,小的像胳膊粗,大的像拳头,吃起来味道还不错,跟梨枣似的。
陈经纶怕这事耽误了,赶紧又递禀帖,说这东西不分地域、四处能种,还再三恳求金学曾,让各地都照着学种,好帮老百姓渡过难关。
金学曾马上发令,让福建各地都种上,结果当年就大丰收,闽中的饥荒总算熬过去了。
老百姓感激金学曾帮大家渡过粮荒,就把这香甜的作物叫“金薯”,又因为这东西的老家在“番国”,所以平时也俗称为“番薯”,就这么一代代叫开了。
«——【·代代相传的功德事迹·】——»
陈振龙自己没想着靠这个发财,反而让子孙接着干推广番薯的事。
后来他的曾孙去了浙江,试着在当地种番薯,不光自己种,还把薯种分给旁人,连种植的门道都细细教了,最后让番薯一路传到了长江流域。
到了五世孙陈世元那辈,更是带着朋友把番薯引到了山东,在北方推广。
陈世元还专门写了本书,把番薯的种植方法和引种历史都记下来,成了珍贵的农书。
他的三个儿子也没闲着,借着经商的机会,把番薯推广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连四川的番薯,也是陈世元的朋友引过去的。
就这么着,从陈振龙带回薯藤,到清朝政府下令全国推广,近两百年里,陈家七代人一直没停过。
而番薯也真的帮了大忙,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人口从清初的七千多万一下子涨到了四亿多,这跟番薯能当粮食、解决饥荒有很大关系。
要知道,以前中国老闹粮食不够,有了番薯之后,不管是旱地还是山地都能种,产量还高,荒年的时候,十个老百姓里有七八个靠番薯活命。
后来福州人特意建了座亭子,专门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郭沫若先生还曾经专门写词夸陈振龙,说他的功劳堪比神农。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条件不行,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人口也从四亿多涨到了八亿,这人一多,粮食就不够吃。
番薯可就派上大用场了,成了顶事儿的粮食替代品,帮好多人填饱了肚子。
后来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农科专家一算,咱中国已经是全世界种番薯最多的国家了,产量占了全世界的83%!
那时候中国人口也快到十亿了,这么多人要吃饭,红薯依旧没掉链子,还在发挥大作用。
可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当年救了无数人性命的番薯,是一个叫陈振龙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外面带回来的。
图为陈振龙故居
«【·番薯好吃,好吃的番薯·】»
咱们常说的番薯、红薯、地瓜,古代也叫朱薯、金薯,原产地不是中国,也不是菲律宾,而是南美洲。
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旱地、薄田都能种,产量还高,所以很快就成了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引进番薯之前,中国老因为粮食不够闹饥荒,尤其是遇到旱灾、涝灾,地里没收成,老百姓就只能挨饿。
番薯引进后,因为好种、产量高,完美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荒年的时候,靠吃番薯能活下来。
也正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清朝的时候中国人口才能飞速增长,而且它还推动了很多山地、旱地的开发,让更多土地能种上作物。
番薯里头藏着不少好东西,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有“长寿食品”的说法。
它能当主食,也能当零食,饱腹感强,还容易消化,以前穷的时候,很多人靠它填饱肚子。
现在大家也喜欢吃,因为它热量不算高,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是很好的粗粮。
不过现在大家吃番薯,早就不只是蒸、煮、烤这么简单了。
超市里有各种番薯做的零食,甜品店也常用番薯做成各种甜点、饮品。
就连主食也有创新,比如红薯馒头、发糕,还有把红薯打成泥和面粉混合,做成红薯饼、红薯丸子,炸着吃或者煎着吃都香。
除了直接吃,番薯还被开发成了各种加工品,比如红薯淀粉,能做粉丝、粉条、凉粉等。
不管是以前救荒,还是现在当健康食品,番薯一直都是咱们生活里的“好帮手”。
陈振龙本是布衣商人,却怀揣“苟利苍生”的心意,冒死带回一根薯藤,又让子孙接力推广两百年。
这看似普通的番薯,救了无数饥民,撑起了清朝人口激增的粮食底气,功绩堪比神农。
如今番薯成了家家户户常吃的食物,陈振龙这份泽被华夏的功劳,该被更多人记得,这份心系民生的担当,更该被永远传颂。
参考:
福州晚报《福州侨厝|陈振龙故居:中国甘薯之父的家族传奇》2024-09-09
福州市人民政府-方志委《“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一家七代引种推广甘薯的故事》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