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老家,我与母亲偶遇一位婶子,闲聊间,婶子不时叹气:她无论多么宠爱孙子,孩子最终还是跟妈妈最亲。这让我陷入了深思,为何许多由奶奶带大的孩子,长大后反而与奶奶不亲了呢?
自从小孙子出生,婶子便前往儿子家帮忙照看。儿子和儿媳工作繁忙,孩子的吃喝拉撒、玩耍及接送幼儿园,全由婶子一人操心。然而,小孙子小时候只要妈妈一下班,就立刻往妈妈怀里钻,根本不让婶子抱。如今长大些,有好吃的也总是先想着给妈妈留着。婶子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明明付出了这么多,为何孙子还是与自己不亲呢?
其实,这并非孩子被教唆,而是由以下三大原因导致。
从心理学角度看,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依恋对象”。孩子与妈妈亲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一进屋就先喊妈妈一样。“妈妈”永远是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存在。
我们小区的钱阿姨对此看得很开。她说:“我的孙子是我一手带大的,小时候总是粘着我。但我从小就告诉他,妈妈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当奶奶的,就不要计较付出多少,因为这是心甘情愿的。站在妈妈后面,保持第二的位置,我觉得挺好的。带娃不是为了图孩子们跟自己亲热,而是为了帮子女减轻负担。”
如果所有奶奶都能如此明事理,婆媳矛盾或许就能大大减少。
我一直认为,奶奶应该引导孩子与妈妈最亲,这才是最健康的方式。孩子很少会因为奶奶的正常陪伴而完全不要妈妈。如果有,那一定是有人在背后引导。
我有一个朋友,她家儿子上初中了,性格体贴又稳定,被称为小暖男。然而,有一次回老家,儿子却与奶奶爆发了巨大冲突。原来,奶奶一直在儿子面前数落妈妈的不是,经常在家里唠叨,还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着对妈妈的不满、否认和打压,甚至反问孩子:“你说是不是?我说得对不对?”
这个一向懂事的孩子,一开始在心里生奶奶的闷气,替妈妈鸣不平。可奶奶越说越过分,孩子的不满和委屈终于爆发了出来,与奶奶大吵了一架。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自己的妈妈。在一个孩子面前否定他的妈妈,等于让孩子否定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就算奶奶从小带大自己,孩子也会本能地疏远那些说妈妈坏话的人。
很多时候,孩子与爷爷奶奶的疏远是因为代沟。爷爷奶奶只能照顾好孩子的一日三餐,但跟不上时代,无法给予孩子新型的玩具和食物,思想也天差地别。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对糖果玩具的需求不再满足,需要抽出时间与小伙伴玩耍、学习。
此外,孩子和老人沟通的频道也对不上了。当孩子热衷于动漫、游戏等话题时,奶奶却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孩子觉得没意思,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再加上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渐渐变少,就显得越来越疏远了,亲密感下降。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和爷爷奶奶逐步退出的过程。这是必经阶段,看开了就好。别说奶奶了,连父母子女之间都是渐行渐远,何况是隔着辈的爷孙呢?这是很正常的人生规律。
孩子大了,他们需要更广大的成长空间,认识新事物。小时候的孩子靠照顾就能亲近;长大后的孩子需要理解才能走近。只是大人们执念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一生的全部,无法接受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实。
那份情感只是被其他东西阻隔了,并不是消失了。爱也许会变换形式,但不会消失。也许有一天,它会亮出来,被孩子视若珍宝,成为孩子生活底色里最温暖的一部分。
你家孩子跟奶奶亲吗?你怎么看待孩子长大后“跟谁亲”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