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当选自民党总裁,为何第一时间对中国发表强硬言论?中国外交部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
当地时间10月4日,日本前经济安保大臣高市早苗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成为第29任党首。按照惯例,她极有可能出任日本新一任首相,并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石破茂与高市早苗
自民党总裁选举采用两种票制:国会议员手中的“议员票”和基层党员手中的“党员票”。高市早苗在反映基层民意的“党员票”上占据绝对优势,表明其激进、强硬的言论在日本保守派民众中颇受欢迎。
然而,选举最终进入“决选投票”,反映出她在代表党内各派利益的国会议员中并未获得压倒性支持。
简而言之,高市早苗依靠煽动基层情绪上位,但在自民党高层和国会精英中的根基并不稳固,这为其未来执政埋下隐患。
作为安倍晋三的“嫡系”,高市早苗继承了其政治遗产,并将强硬立场推向新高度。在历史问题上,她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甚至通过AI智能体为日本侵略行为辩护,称其是“为了自保”。
高市早苗与安倍晋三
这种公然歪曲历史的态度,是她对华认知的基础,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经济和技术领域,高市早苗同样采取强硬措施。2016年担任总务大臣时,她以国家安全为由,主导将华为5G设备排除在日本市场之外,成为日本对华技术“脱钩”的关键推手。此后,她又推动《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试图限制中日高科技合作。
她对中国的态度强硬,从安全到经济全面施压,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安全化,阻碍了中日正常经贸合作。
在所有对华强硬议题中,台湾问题尤为突出。她频繁引用安倍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言论,并扬言一旦台海发生冲突,日本必将卷入。
这种将日本国运与中国内政捆绑的言论,是对中日关系四个政治文件原则的公然挑衅,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红线。
选战期间,高市早苗还为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撰写文章,主张“绝不能让任何人靠实力改变台海现状”,并呼吁加强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
这显然是向美国“递投名状”,试图抱紧美国“印太战略”的大腿,但也暴露出她对台湾问题历史背景和敏感性的无知。
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高市早苗当选时,特别“单独提及台湾问题”,要求日方“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
这一表态分量极重,既是重申原则,也是提前划下红线,警告她不要在台湾问题上轻举妄动。
高市早苗对美国的态度也颇为复杂。1987年,她曾在美国民主党众议员团队实习,但对美国政府运作的了解并未转化为外交资本。
她在辩论中甚至难以用英语清晰表达政策,更无法像安倍那样与美国高层建立密切私人关系。对于前任首相石破茂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包括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的条款),高市早苗直言,若协议不公平,不排除重新谈判。
这一表态可视为选举中的强硬言论,也可视为她试图在外交上争取更多自主权的试探。
一个有美国背景却不擅英语、高喊亲美却威胁重谈协议的日本新领导人,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日本学者小谷哲男评价她“天真过头”,并非毫无道理。她虽表示希望就台湾问题与中国领导人对话,却未意识到之前的言论可能让她失去对话机会。
小谷哲男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帖文 社交平台“X”
这种外交上的“幼稚病”,让她所谓的“对话”更像是一厢情愿的政治作秀。有学者甚至开玩笑说:“高市似乎没有一位称职的外交顾问。”
历史学家沙青青分析,她的号召力主要来自“安倍继承者”的标签,而非自身能力。一旦安倍的光环消退,“人走茶凉”是大概率事件,她那套极右翼路线的市场也会迅速萎缩。
日本经济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95%以上的商品依赖出口。在美国“割韭菜”的背景下,日本若与中国闹翻,经济将遭受重创。
无论高市早苗个人如何想,日本经济界、务实的政府官僚和自民党内的温和派都不会允许她将日本经济带入困境。这是她执政路上最坚实的障碍。
高市早苗也感受到了压力。竞选期间,她的言论已有所变化。例如,在靖国神社问题上,9月24日被问及若当选首相是否还会参拜时,她未像以往那样坚决,而是表示“将酌情做出恰当判断,绝不能使其成为外交问题”。
对华政策的调子也有所软化。在后续的政策演讲中,她开始称中国为“重要邻国”,希望“保持良好关系”,并辩解自己那些“严厉言论”大多只与经济有关。
高市早苗参拜靖国神社
姿态放软并不代表思想转变,但至少表明她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在为自己未来的执政留后路。
高市早苗的当选,将日本政坛长期存在的矛盾——高涨的民族情绪与摆脱不了的经济现实——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高市早苗最终会如何选择?她很可能会成为一只被现实困住的鹰,时不时高喊几句安抚支持者,但最终还是得低头面对现实。
她对中国的“喊话”是政治本能,而中国外交部的“要求”则是她作为日本领导人绕不开的国际准则。
高市早苗的执政之路,注定会在日本“右转”的冲动与务实理性的拉扯中前行。她的选择不仅考验政治智慧,也将影响中日关系走向和东北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