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读者,右上角点击“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随时查看实用资讯。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7月,浙江持续高温,傍晚的湿热空气里,一户市民家中飘出河鲜的香气——餐桌上摆着一盘刚出锅的溪石斑鱼。这条鱼是家人从山区溪流中钓获的,肉质细嫩,是全家最爱的河鲜之一。
处理鱼时,家人发现鱼腹内鱼籽饱满,便特意留下与鱼肉同煮,想着“鱼卵营养高”。晚餐时,五口人围坐用餐,其中两人将鱼卵全部吃完,其余人仅食用鱼肉。
饭后约两小时,意外突然降临。一名食用鱼卵的成员先感到胃部剧痛,冲进卫生间呕吐不止,伴随头晕、冷汗等症状。未等家人反应,另一人同样捂腹倒地,出现恶心、腹泻,脸色苍白如纸。
家人迅速翻出急救箱,但见两人症状持续恶化,立即拨打120送医。急诊科医生通过询问饮食史,得知患者食用了未处理的鱼卵,迅速判断为石斑鱼鱼卵中毒。
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洗胃、输液等急救措施,经全力抢救,两人脱离生命危险。清醒后,他们心有余悸地表示:“常吃石斑鱼,从未听说鱼卵有毒,这次真是死里逃生。”
医生解释,患者食用的是淡水石斑鱼(学名为光唇鱼),其鱼肉无毒,但鱼卵含有两种致命毒素:一是天然存在的未知蛋白质,二是可能积累的雪卡毒素。此类毒素无色无味,100℃高温加热30分钟仍无法完全破坏,仅需5克(约一勺调料量)即可引发中毒。
此次事件中,患者因送医及时得以救治,但医生强调:“若食用量更大或体质敏感,可能引发休克、呼吸麻痹等致命后果。”
«——【·淡水石斑鱼:美丽下的致命风险·】——»
淡水石斑鱼(光唇鱼)属鲤科,体长10-20厘米,灰褐色鳞片配黑色条纹,厚唇为显著特征。其栖息于南方山区溪流、浅水区,偏好水流湍急、石块密集的环境,以浮游生物、水蚤及植物碎屑为食。
每年春夏水温20-25℃时,雌鱼在石缝中产卵,10-15天后孵化。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鱼卵毒性最强,我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为高发区。
«——【·5克鱼卵的致命威胁·】——»
淡水石斑鱼卵的毒性源于双重机制:一是未知蛋白质的天然毒性,二是可能通过食物链积累的雪卡毒素。后者虽对鱼类无害,但人类接触后会导致严重中毒。
鱼卵毒性随发育增强,成熟期达到峰值,且具有热稳定性。食用5克以上即可引发中毒,症状通常在2-10小时内出现,包括:
«——【·安全食用指南:远离卵毒鱼风险·】——»
为避免中毒,处理淡水石斑鱼时需遵循以下步骤:
此类鱼卵带毒、鱼肉无毒的鱼类被称为卵毒鱼。与之相对,鲟鱼卵、四大家鱼(草鱼、鲢鱼、青鱼、鳙鱼)的鱼卵可食用,且富含蛋白质、钙、磷等营养。但需注意:
夏季是河鲜消费高峰期,淡水石斑鱼的美味令人难以抗拒,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牢记彻底清理鱼卵和内脏,仅食用鱼肉,才能享受美食与健康兼得的快乐。
参考:
杭州发布《“没想到会有毒!”吃了这道河鲜,杭州两人中了招》2024-07-15
江南都市报《紧急扩散!多人中毒!立即停止食用》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