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老板的,命是自己的!
一场看似普通的疾病,最终却夺走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当34岁的长荣空姐孙女士因病离世,人们不禁追问:在“工作至上”的职场文化中,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
过去,人们常将“全力以赴工作”视为人生目标,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案例揭示,某些企业通过压榨员工积累财富,而员工却要为此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孙女士的离世,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认识孙女士的人都说,她是个爱美的姑娘。每次飞行前,她都会认真整理制服;休息时,也喜欢和同事分享工作日常。在执行米兰飞台北的BR95航班前,她还笑着和同事说:“等落地了要去吃街角的牛肉面。”然而,没人知道,那时的她已经强撑着身体的不适。
“她早就不对劲了。”同机组的同事后来在网上爆料,“出发前她就反复发烧、关节疼,想请病假,可领导说‘不好请假,撑完这班再歇’。”面对严苛的请假要求与排好的航班,孙女士最终揣着退烧药上了飞机。
去程的13小时里,她多次躲在洗手间擦汗,脸色苍白得吓人,却仍强撑着为乘客递水、讲解安全须知。返程时,她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呼吸困难,扶着过道扶手挪到乘务长面前,声音发颤:“我喘不上气,浑身冷得发抖,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然而,乘务长的回应令人心寒:“去后舱坐会儿,别让乘客看见,影响不好。”孙女士蜷缩在后舱小椅子上,裹着毯子仍止不住发抖。有同事偷偷递热水,她攥着杯子的手都在抖,却小声说:“别麻烦了,快落地了。”
这份“不麻烦”,最终让她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孙女士的离世,在空乘圈引发轩然大波。越来越多长荣航空员工站出来揭露:“不是不想休息,是根本不敢请假,也没法休息。”
“我们经常连轴飞12、13小时,排班表排得密密麻麻,想调个班比登天还难。”一位匿名空乘透露,公司的请假制度像“紧箍咒”:请病假不仅会打乱航班排班计划,还会影响年度绩效评估,奖金也会缩水。
“谁没个头疼脑热?可大家都不敢请假,只能揣着药上飞机,生怕丢了绩效,也怕给同事添麻烦。”孙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同事回忆,她曾因连续飞行累得眩晕,领导却说“再坚持一下,这班飞完给你调休”,结果调休拖了半个月未兑现。这次她发烧到38度多、关节疼得连弯腰都费劲,仍被劝“撑完这班”。
更令人愤怒的是,落地后乘务长未安排医疗团队接应,孙女士只能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最后由家人送医。医生检查后表示,她的病若早治本可控制,但因拖延太久,加上长途飞行劳累,身体彻底垮了。
“要是落地就能及时治疗,要是在飞机上有人重视她的求救,她根本不会走得这么快。”医生的话,成了压在很多人心里的石头。
10月14日上午,孙女士的告别式在台中东海殡仪馆举行。哀乐低回中,她的父母抱着遗照哭得几乎站不稳。然而,家属的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长荣航空内勤人员发来的“请尽速缴交请假证明”。
这条不合时宜的消息,瞬间点燃公众怒火。有人指责“这是往家属心上捅刀子”,也有人质疑“公司到底有没有把员工当人看”。直到15日晚,长荣航空才发布道歉声明,称“是同仁对业务不够熟悉所致”,但轻飘飘的解释无法抹去悲剧留下的伤痕。
孙女士的离开,敲醒了许多沉浸在“职场内卷”中的人。人们总说“工作重要”,但再重要的工作,也换不回一条年轻的生命。她本该在蓝天上继续绽放笑容,本该和家人一起吃那碗没来得及吃的牛肉面,却因制度的冷漠、旁人的忽视,永远停在了34岁。
如今,长荣航空称将调查,台湾劳动部门也介入,但这些都换不回孙女士的生命。桃园市空服员职业工会呼吁公司“以鼓励代替惩罚”,多关注员工健康,但这样的呼吁何时能真正落地?
我们每个人都该明白: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用生命去换。当“撑一下”变成常态,当健康被排在工作之后,再光鲜的职业也会藏着血泪。
孙女士的悲剧,不该只是一个新闻,更该是所有行业的警示——别让下一个“她”,再带着遗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