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0月16日,胡塞武装宣布其总参谋长加马里死亡,这一消息震惊了国际社会。作为胡塞武装的“二号人物”,加马里的陨落不仅标志着个人命运的终结,更预示着胡塞武装内部结构的深刻变革。
几个月前,以色列发动了一场精准空袭,不仅炸毁了价值13.87亿美元的港口设施,更使得胡塞武装的导弹发射频率从每月5次骤降至零。这一系列打击,无疑是对胡塞武装的一次重创。
加马里,在胡塞武装内部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15年起担任总参谋长,2021年更是升任总司令,成为该组织的“军事大脑”。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军队内部,更延伸至伊朗的军事援助体系,成为胡塞与伊朗之间的重要纽带。
胡塞武装的许多导弹和无人机技术,都是通过加马里与伊朗革命卫队的联络渠道获得的。这种角色,自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22年,联合国安理会罕见达成一致,中美俄英法五常共同通过决议,对加马里进行制裁。美国财政部随后冻结了他在海外的资产,欧盟也将其列入制裁名单,称其“直接阻碍了2011年也门权力过渡协议的执行”。
从联合国到欧盟,从华盛顿到莫斯科,各大势力在制裁加马里的问题上罕见地“握了手”。这在国际政治中相当罕见,也凸显了加马里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然而,这种“全方位聚焦”虽然巩固了加马里在胡塞内部的权威,却也使其成为了以色列等国的重点打击目标。
加马里在胡塞武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是军事指挥的核心,更是胡塞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然而,这种重要性也成为了他的“双刃剑”。一旦加马里被清除,胡塞武装的军队调度、情报收集和武器运输等关键环节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以色列显然看准了这一点,将定点清除作为最有效的打击方式。2025年8月28日的那场空袭,以色列一口气端掉了胡塞武装的多个重要目标,包括所谓的“总理”、多名“部长”以及军事设施。加马里虽然当时没有当场死亡,但伤势极重,最终不治身亡。
这次打击的效果立竿见影。根据国际航运协会的数据,胡塞武装对红海商船的劫持行为在第三季度同比减少了一半。更关键的是,胡塞向以色列发射导弹的频率从2023年的每月平均5次降至2025年10月后的几乎为零。这种巨大的行为变化,充分说明了加马里的死对胡塞武装造成的致命冲击。
除了人员损失外,胡塞武装还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胡塞武装控制的红海港口管理局统计显示,荷台达、萨利夫和伊萨角三个港口遭到美以空袭,损失超过13.87亿美元。其中,荷台达港口的损失就约为3.13亿美元,萨那机场首次袭击的损失约为5亿美元。
这些数字对于本就贫困的也门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这种精准打击展现出的技术优势让胡塞武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色列依靠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线人组成的情报链条,甚至能掌握胡塞高层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出席者名单。这种级别的打击精度,与过去沙特联军那种“大范围扫射”完全不同。
加马里的死,标志着现代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军压境、坦克轰鸣,而是依靠精准情报和远程打击能力的“非接触式战争”。以色列这次行动的成功,给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战争课。
距离也门2000多公里的以色列,能够精确锁定目标并实施清除,这种能力在冷战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战争,不再是比谁的飞机多、坦克多,而是比谁的情报更精准、打击更有效。对于像以色列这样地缘孤立、资源有限的小国来说,这种“不接触战争”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不需要派兵上地面,不需要长期驻军,只靠情报加远程武器,就能让对方高层陷入瘫痪。而胡塞武装的“低成本消耗战略”也给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造成了真正的麻烦。以不足全球0.05%的军费,硬生生耗着美国数十亿高昂军备,这种成本效益的逆转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华盛顿也门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胡塞武装不会因为美军的袭击而屈服,更可能升级报复。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博弈格局:小国通过精准打击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慑力,而超级大国在面对非对称对手时也显得束手束脚。
加马里的死,不只是一个人的消失,更是精准打击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它告诉我们,现代威慑的核心不再是规模,而是精度。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战争的游戏规则,小国通过掌握关键技术,也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与大国平等博弈的能力。
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在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时代,创新能力可能比传统实力更加重要。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