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计划,定于11月1日正式实施,距离这一时间节点仅剩十余天。在近期两次公开采访中,特朗普对中国态度出现显著变化,其言论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在白宫接受采访时,特朗普首次承认对中国加征如此高关税‘不可持续’,但同时强调‘这是中国逼我这么做的’,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中方。这种矛盾表述暴露出美国在贸易战中的战略困境。
特朗普发言 资料图
在福克斯新闻网的采访中,特朗普将矛盾焦点上溯至历史层面,直言‘是尼克松打开了中国大门,导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值得注意的是,‘非常强大的敌人’这七个字,是特朗普执政以来首次以如此明确表述定义中国,标志着其战略认知发生根本转变。
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中美长期隔绝状态,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特朗普将当前贸易摩擦归咎于历史决策,实则回避了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数据显示,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6906亿美元,双边投资存量超过2400亿美元。
当前特朗普政府面临三大战略困境:
第一桩困境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政局变化。数小时前,国民党主席选举中,明确表态‘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郑丽文高票当选。其政治立场与特朗普‘以台制华’战略形成直接冲突,为未来美台互动增添变数。
郑丽文高票当选国民党主席
第二桩困境源于盟友体系瓦解。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要求盟友配合对华围堵,但澳大利亚明确拒绝参与,欧盟国家普遍保持沉默。这种集体失声折射出国际社会对‘新冷战’思维的抵触情绪。
第三桩困境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独立判断。针对贝森特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盯住中国贸易违规’的施压,两大机构均未响应。这反映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对单边主义行为的制约作用。
特朗普称中国崛起责任在尼克松
特朗普将中国定义为‘强大敌人’的言论,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战略误判。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道路,202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面对美方挑起的贸易摩擦,中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将取决于美方能否正视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