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整体退休准备水平存在明显不足,且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该报告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与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已连续发布11年,成为观察中国居民养老准备情况的重要窗口。

本次调研抽样调查了3313名在职职工和400名退休居民。数据显示,受访者个人税后年收入均值为9.06万元,家庭税后年收入均值为24.72万元,均略高于2023年水平。这表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有所提升,但退休准备情况却未同步改善。
为了科学评估居民的退休准备程度,研究者构建了退休准备指数,该指数取值范围为0~10分。其中,8~10分为高退休准备指数,表明居民退休准备完善;6~8分为中等退休准备指数,显示居民具备一定规划基础但仍有提升空间;低于6分则为低退休准备指数,意味着居民在退休准备上存在明显不足,亟需采取措施改善。
然而,最新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仅为5.53,与2023年持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更值得关注的是,低收入人群的退休准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而高收入人群则有所提高,不同收入组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高退休准备水平人群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年龄在36~45岁之间、已婚有子女、身心健康、本科学历、就职于国有企业或外商/港澳台商企业、个人及家庭收入较高。
在退休财务准备方式上,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和银行储蓄/低风险理财产品是覆盖率最高的四种方式。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最高,成为居民退休财务准备的主要依托。相比之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受访者覆盖率约为34%,且这些受访者多来自政府部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研究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自2015年起机关事业单位强制要求缴纳企业/职业年金的政策。
此外,个人养老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在受访者中的覆盖率为35%。调研发现,选择个人养老金作为退休财务准备的受访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税后收入水平,显示出高收入群体对多元化养老保障方式的需求更高。
在预期退休年龄方面,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倾向于在法定退休年龄退休,且预期提前退休的人群占比更大。具体而言,有子女、预期退休后余寿长、风险偏好高、时间偏好强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延迟退休。然而,调研数据显示,56.54%的青年受访者(男性为51.59%,女性为58.77%)倾向于提前退休,仅34.63%的受访者(男性为35.65%,女性为34.16%)预期延迟退休。这表明青年群体对提前退休的偏好较强,可能与社会普遍接受度、对退休生活的向往以及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