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硅谷到中国深圳,全球科技圈正掀起一场AI革命。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曾预言:"AI机器人将承担人类所有工作,未来人们可以彻底告别劳动,享受悠闲生活。"这一愿景并非空谈——他已宣布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超算中心,用真金白银践行AI理想。
而在中国,一位来自安徽亳州的商业领袖正以更激进的姿态投身这场变革。2025年以来,协创数据董事长耿康铭连续四次启动算力服务器采购计划,半年内支出高达122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公司2024年底总资产的1.67倍。

这位现年52岁的企业家并非一开始就以"耿康铭"之名示人。在协创数据2020年IPO招股书中,他的名字还是"耿四化"。这个伴随他走过富士康岁月、见证其从工程师到上市公司创始人的名字,承载着一段传奇成长史:1995年深圳富士康的基层技术员,六年间晋升为课长;2001年转战两家电子企业担任副总经理,深度参与联想供应链管理;2005年创立协创数据,从硬盘代工起步,历经物联网转型,最终在2020年登陆创业板。
真正让协创数据实现质变的,是2023年的AI战略转型。这家原本专注于智能摄像头的企业,通过持续加码算力基础设施,股价两年内暴涨十倍,市值突破500亿元,使耿康铭以287亿元身家登顶亳州首富。

财务数据揭示了这场豪赌的震撼细节:2025年3月至10月,协创数据连续发布四份采购公告,累计采购122亿元算力服务器。截至上半年,公司总负债从2024年的40亿元激增至114亿元,其中长期借款增加27亿,短期借款增加16亿,一年内到期负债增加17亿。这些资金全部流向算力设备采购,而下半年还有52亿元采购计划待执行。
按4%利率计算,122亿元负债每年产生近5亿元利息支出,而2025年上半年算力业务收入仅为12亿元。这种"以债养算"的模式引发市场争议:当全球算力市场呈现"长期不足、短期过剩"特征时,耿康铭的激进扩张是否过于冒险?

行业变革浪潮中,不同主体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亚马逊计划用AI机器人取代60万员工,马斯克预言人类将彻底退出劳动市场;而中国官方则强调"智能向善",主张AI应服务于人类福祉。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耿康铭选择成为最激进的参与者——尽管当前通用算力已现局部过剩,但他仍坚信未来三年是扩大优势的关键窗口期。
这场价值122亿元的豪赌,究竟会成为引领AI时代的先手棋,还是重压下的危险杠杆?市场正在等待答案。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