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港股红利策略:市场风格切换下的投资新选择
步入年末,市场风格悄然切换。此前领涨的科技成长板块近期表现趋于平淡,而以银行为代表的港股红利资产凭借高股息优势再度成为焦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2日,港股红利类ETF年内规模增长超168亿元,占全市场红利类ETF增量的六成以上,这一数据印证了资金对港股红利资产的青睐。(数据来源:Wind)
尽管市场风格切换难以精准预测,但当前红利资产的投资价值正持续凸显。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而言,港股红利策略或成为年末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
红利资产:低利率时代的“避风港”
红利资产通常指股息率较高且分红持续稳定的上市公司,其核心特征包括:稳定的商业格局、良好的经营状况及可持续的现金流增长。这类企业往往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更显珍贵。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10月以来全市场红利类ETF总规模增长259.15亿元,其中港股红利类ETF贡献超六成,资金流向印证了市场对红利资产的认可。
低利率环境进一步强化了红利资产的吸引力。随着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于2%,债券等低波动资产的收益空间收窄,而港股红利资产凭借5%以上的股息率成为结构性资产荒中的“稀缺品”。政策端亦提供支撑,新“国九条”及分红新规推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同比增长显著: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9904.94亿元(同比+13.88%),H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8088.57亿元(同比+30.87%),分红环境的优化有望持续提升红利策略的有效性。(数据来源:Wind)
港股红利资产:股息率优势背后的三大逻辑
对比A股,港股红利资产在股息率方面表现更优。以港股通红利ETF(513530)和港股通红利低波ETF(520890)跟踪的指数为例,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和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近一年股息率分别达5.44%和5.63%,显著高于部分A股红利类指数。(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5/11/12)
港股红利资产的优势源于三大核心因素:

年末配置窗口开启:港股红利ETF值得关注
历史数据显示,四季度市场风格常向红利资产转移,港股红利资产亦呈现明显的日历效应。随着年末临近,资金或加速布局港股红利板块,相关ETF产品成为便捷的投资工具:
场外投资者可通过联接基金参与投资:
上述产品每月进行分红评估,在符合收益分配条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现金分红,为投资者提供灵活的资金支配权,力争提升持有体验。(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12)
风险提示与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具体情况。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两家机构对指数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亦不承担因指数错误导致的任何责任。港股通红利低波ETF及其联接基金、港股通红利ETF及其联接基金可投资境外证券市场,除面临市场波动风险外,还需承担汇率风险及境外证券市场特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