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编辑|韩迅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凭借精密工艺跨界新能源领域,斯莱克(300382.SZ)的二十年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制造业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典范。这家以超薄金属成型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仅在易拉盖、易拉罐高速生产设备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更将DWI工艺创新应用于电池壳制造,在新能源赛道开辟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公司进一步将该技术延伸至机器人谐波减速器柔轮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迁移能力。
在斯莱克从传统业务向新兴领域跨越的关键阶段,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吴晓燕凭借丰富的跨界经验,成为连接资本市场与产业转型的“桥梁”。面对时代商业研究院专访,她系统阐述了技术型跨界企业如何构建价值传递体系,从历史沿革到技术突破,从战略转型到资本沟通,揭示了企业实现“技术-市场-资本”三重跨越的内在逻辑。

(图:斯莱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吴晓燕女士)
作为亚洲领先的金属包装设备供应商,斯莱克的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轨迹。2004年,创始人安旭携海外技术经验回国创业,瞄准国内二片罐高速生产线依赖进口的痛点,开启技术攻坚之路。2006年,公司成功交付首套国产易拉盖高速冲压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奠定行业地位。
2014年创业板上市后,斯莱克通过战略并购与全球化布局,构建起覆盖易拉盖、易拉罐、数码印罐等产品的完整产品线。其设备不仅服务奥瑞金等国内头部客户,更进入皇冠、波尔等国际巨头供应链。2019年,公司凭借全球首条数码印罐迷你线斩获行业创新金奖,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目前,斯莱克易拉盖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吴晓燕分析,斯莱克的成功源于双重驱动:一是把握消费升级与政策红利,依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构建技术壁垒;二是在创始人技术团队带领下,将DWI工艺与高速自动化产线深度融合,推动商业模式从“设备销售”向“产品制造”升级。这种技术迁移能力,为后续跨界新能源领域埋下伏笔。
2018年,斯莱克基于对全球能源变革的洞察,启动向新能源电池壳业务的战略转型。公司将金属精密成型领域的DWI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于电池壳制造,实现从包装设备到高端智能制造的跨越。这一决策背后,是管理层对“双碳”目标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精准预判。
吴晓燕指出,跨界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基于技术同源性。易拉罐与电池壳制造均以金属精密冷加工为核心,在材料特性、产品结构、自动化逻辑上高度相似。斯莱克将DWI工艺与高速产线模式移植至电池壳生产,形成独特竞争优势:DWI技术可实现产品壁厚精准控制与镜面级表面处理,良品率显著提升;自动化产线将材料利用率提高至传统模式的数倍,圆柱电池壳理论产能达每分钟1000个,满足新能源行业大规模、短交期的量产需求。
目前,斯莱克已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赣锋锂业等主流电池厂商建立深度合作,产品覆盖圆壳、方壳等主流型号。尽管电池壳业务仍处于微利阶段,但公司通过扩大客户基础、优化产能布局、提升工艺效率等措施推动降本增效。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电池壳业务收入增长且毛利率逐季改善,带动整体净利润扭亏为盈。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斯莱克采取“海外开拓+国内补位”双战略:2025年8月与韩国Dongwon Systems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通过合资公司模式为欧美市场提供本土化电池壳供应;同时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服务定向韩国客户。此外,公司针对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趋势,升级DWI产线,其46系列壳体技术已获客户广泛认可,海外产能建设正在推进。
吴晓燕的职业生涯横跨纺织、电商等多个行业,这种跨界背景使其在资本运作与风险管控方面积累丰富经验。2021年出任斯莱克董秘后,她深度参与公司新能源转型的资本沟通工作,构建起技术优势与市场认知的桥梁。
“董秘的核心职责是将技术逻辑转化为投资语言。”吴晓燕强调。面对市场对跨界业务“概念炒作”的质疑,她带领团队通过常态化业绩说明会、技术数据可视化呈现、严格信息披露等方式,清晰传递公司价值:一方面,揭示新业务的技术验证周期与市场开拓风险;另一方面,将DWI工艺、产能布局等技术与财务数据结合,具象化展示业务进展。这种“技术+资本”的沟通模式,帮助投资者建立理性预期。
在吴晓燕的规划中,斯莱克已形成“设备+零部件+新赛道”的立体业务结构:传统制罐设备提供稳定现金流,新能源电池壳与机器人谐波减速器构成增长极。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既保持制造业的盈利基础,又赋予科技企业的估值弹性。2025年,公司与奥瑞金签订5亿元长期合作协议,进一步夯实基本盘。
面对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更高要求,吴晓燕推动公司健全制度体系、打造专业团队、优化信披质量。斯莱克连续三年获信息披露A类评级,吴晓燕本人荣膺第二十一届新财富金牌董秘。她建议证券事务新人:“要筑牢合规底线,做好技术与资本的‘翻译官’;真诚对待投资者,传递有温度的公司价值;注重长期职业素养沉淀与成长路径规划。”
(全文3131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