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袁秀月) 近期,中小学生群体中频繁出现的网络热梗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一位语文教师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布置作业时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做不了一点'等网络用语,甚至有学生将此类表达写入作业和考试答卷中。这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语言习惯的深刻变迁。
网络语言生态的演变并非新鲜事。自互联网普及以来,'给力''凡尔赛文学'等热梗持续涌现,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景观。随着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增长,网络热梗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中小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浪潮的影响。教育界对此存在两种声音:部分专家担忧网络用语会削弱青少年的语言素养,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是代际文化差异的自然体现。

技术革新带来的语言变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需要警惕的并非青少年接触网络用语本身,而是当网络热梗成为唯一表达方式时可能引发的认知危机。研究表明,过度依赖碎片化网络表达会影响深度思考能力,当'绝绝子''yyds'等缩写词占据日常交流,传统语言的表达精度和思想深度将面临挑战。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适度接触网络用语符合其社交需求和认知特点。但当网络热梗从课间玩笑演变为学习障碍,当短视频依赖导致书面表达能力退化,就需要教育者及时介入。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载体和文化传承的纽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知识建构和情感表达。
面对'为何要学诗词成语'的质疑,教育专家指出:经典语言与网络用语并非对立关系。就像快餐无法替代正餐的营养价值,网络热梗虽具有即时传播优势,但课本中的诗词成语承载着千年文明积淀,其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思维训练功能不可替代。这些文化瑰宝会在人生关键时刻,为青少年提供独特的认知视角和表达力量。
在短视频占据青少年主要娱乐时间的当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家庭教育应注重示范作用,通过亲子共读、经典赏析等活动培养语言品味;学校教育需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将网络文化分析纳入课程,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语言变迁。只有构建经典与流行共生的语言生态,才能帮助青少年在数字浪潮中保持文化定力,形成兼具时代特色与传统底蕴的表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