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新网评:警惕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热梗现象

时间:2025-10-29 07:04: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家翰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袁秀月)近日,关于中小学生口头禅的讨论再度引发社会关注。一位语文教师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布置作业时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做不了一点'等网络热梗。此前已有媒体报道,部分中小学生将网络黑话作为日常用语,甚至将其写入作业和考试答卷。

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热梗场景

网络用语与热梗的流行并非新鲜现象。自互联网普及以来,各类网络热词层出不穷,逐渐形成年轻群体的独特表达方式。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热梗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中小学生群体,这一现象引发了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批评者指出,过度使用网络热梗可能削弱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也有观点认为,每代人都有其语言特征,无需过度焦虑。

技术发展带来的语言变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真正需要警惕的并非青少年接触网络用语,而是他们丧失传统语言能力。这种平衡的把握尤为关键——青少年因社交需求、身份认同、好奇心等动机接触网络用语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其'非主流'的表达形式。但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环境,日常交流完全依赖热梗,甚至影响学业,则需引起高度重视。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情感、思想、知识与素养的载体,语言能力的弱化可能导致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退化。

针对'诗词成语无用论'的质疑,需要明确的是:快餐文化与经典文化可以共存,但前者永远无法取代后者。教材中的诗词成语并非陈词滥调,而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精华。这些文化瑰宝会在人生关键时刻发挥独特价值,为个体提供精神滋养。

在短视频全面渗透生活的当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努力。家长应以身作则,科学引导子女使用电子设备,帮助其建立对网络用语的正确认知;学校则需及时纠正不良语言习惯,同时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与文化之韵。唯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帮助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与传统经典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