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莆田11月2日电(记者 郑江洛)在11月2日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一个备受瞩目的消息传来:中国首颗专门用于海风海浪探测的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妈祖号”。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更预示着这颗卫星将在海洋监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妈祖号”卫星计划于2027年发射升空。其核心使命是实时监测海洋风浪状况,为海洋和气象预报提供准确数据,同时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并服务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这一技术的实现,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在海洋领域的监测和应对能力。
妈祖,本名林默,是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传奇女性。她一生行善济世,多次在海上救助遇难船只和人员,深受百姓尊敬和爱戴。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林默因救助海难不幸逝世。世人感念她的善行大爱,为她立祠祭祀,尊称为“妈祖”,她也因此成为了东方的海上女神。
“妈祖精神的核心是立德、行善、大爱,这在海洋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海上救灾。”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林明森在论坛上表示。他进一步解释说,海洋卫星具有高分辨率、快速响应、宽覆盖和全要素探测的优势,能够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中国气象局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这一方案迅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共鸣。其中,“MAZU”四个英文字母分别对应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的首字母,寓意着该方案旨在实现多灾种预警的无缝覆盖和全民共享。
随着“妈祖号”卫星的命名和即将发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海洋监测和防灾减灾领域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