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正式拉开帷幕。这一重要统计活动旨在及时掌握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那么,什么是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它主要调查什么内容?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是依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规定,在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尾数逢“5”的年份进行的一项重要统计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而在两次普查之间开展的这类调查,则被称为“小普查”。此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正是一次典型的“小普查”。
据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抽样调查比例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调查精度和调查成本两个因素。样本选取比例过高,虽然能提高调查精度,但会增加调查成本;而样本选取比例过低,则可能无法精确反映全国的整体情况。经过科学测算,调查人员最终确定了1%的调查样本量,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经济性。
此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对象为我国境内抽中住户的全部人口。全国共抽取约500万住户、1400万人参与调查。调查内容广泛,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住房情况等,旨在全面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选中为调查对象?如果被选中又该如何配合呢?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肖宁介绍,调查开始前,调查员会与被抽中的住户取得联系,询问调查方式。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调查员入户访问现场登记,入户时间从11月1日起至11月15日结束;另一种是由抽中的住户进行自主填报,如果选择自主填报,必须在11月1日至11月5日之内,扫描二维码登录自主填报小程序进行填报。入户登记完成后,11月16日至30日还将开展数据核查工作,期间调查员可能需要入户核实一些情况。
人口抽样调查中,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至关重要。据介绍,此次调查将严格按照统计法相关规定,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调查数据将在明年以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方式向社会发布,供公众查阅。
那么,这些收集的数据会如何利用呢?肖宁介绍,国家统计局的微观数据实验室将开放一些匿名化处理后的微观数据,供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课题研究,使调查数据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调查数据也将为民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例如,通过了解区域老龄人口增多情况,可以更加精准地推动养老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资源更精准地分配到与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
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对于及时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方面的变化情况,准确把握人口发展态势和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一调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