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体检行业乱象频发: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近期曝光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如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等,让消费者对商业体检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体检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些商业体检机构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模糊套餐内容,诱导消费者增加不必要的检查项目。广东惠州市的刘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经历。他原本为老人选择了1268元的老年体检套餐,但在体检现场,推销员不断介绍肝癌、肺癌风险评估等高价项目,最终总费用超过3000元。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黑猫投诉平台上,一名网友反映,她为婆婆购买了593元的体检套餐,但在抽血时被护士误导,又加了562.8元的检查项目,其中幽门螺杆菌筛查婆婆半年前已做过。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章谙鸣指出,部分体检机构利用大众对疑难病症的恐惧,推广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高价项目,但这些项目对普通人群的筛查价值有限,甚至可能带来身心伤害。
商业体检的准确度问题同样令人担忧。一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投诉,称在上海市一家体检机构未查出肾囊肿,一个多月后在上海中山医院确诊为1.2厘米的肾囊肿。类似投诉并不鲜见,甚至涉及知名体检机构。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公开的一起案例中,某门诊公司因漏诊导致员工陈某确诊为左上肺低分化腺癌ⅢA期,最终被判承担赔偿责任。
误诊也时有发生。陕西西安市的孙女士在商业体检中心被误诊为类风湿因子阴性,后经医院证实为阳性。民法典规定,医务人员未尽到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体检机构若因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部分商业体检机构在人员资质、设备维护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体检机构至少有2名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但实践中不少机构达不到这一标准。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抽检发现,部分体检机构存在技师代医师阅片现象,且CT阅片平均时间远低于公立医院。
设备老化同样值得警惕。2023年8月,浙江宁波市场监管部门查出一家体检中心使用本该报废的血沉仪,该设备超期服役期间已进行5200余人次检测。此外,体检报告解读敷衍现象也普遍存在。河南郑州市的崔先生反映,体检报告解读仅被告知“指标不好,要定期复查”,对如何养护却语焉不详,甚至推销保健品。
与公立医院体检部门相比,商业体检机构在流程高效、环境舒适等方面具有优势,但需通过规范管理提升业务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认为,商业体检机构应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客户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体检信息,避免虚假宣传或误导客户。他建议尽快修订细化行业条文,明确体检机构的责任、义务及违规处罚标准。
一些地方已做出有益探索。今年7月,京津冀三地发布《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三个维度对体检指标作出明确规定。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体检中心主任马学华认为,减少漏诊误诊的核心在于构建“技术—人员—流程—管理”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全链条风险控制。
商业体检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马学华表示,体检报告解读应以受检者为中心,通过内容标准化、形式可视化、服务个性化实现精准沟通,及时提醒体检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闵靖涵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