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两部门联合发布:如何理性选购保健食品的权威指南

时间:2025-11-05 06:22: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付子豪

近日,中新网11月3日消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保健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维护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选择。然而,保健食品市场的蓬勃发展背后,仍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非法添加等乱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市场监督管理学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安全地消费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非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16740)的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它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旨在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则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由此可见,保健食品与药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明辨真伪,科学选购保健食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市场,消费者如何明辨真伪,科学选购呢?首先,合法的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必须印有市场监管总局(或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这是辨别产品合法身份的重要标志。

其次,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amr.gov.cn)查询保健食品的注册备案信息。只需输入批准文号,即可核对产品名称、生产企业、保健功能等信息是否与实物一致,这是辨别产品合法身份最直接、最权威的途径。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规定,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仅限定为24项名称,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等。超出以上范围的功能宣称均违反该规定,消费者应警惕。

特别提醒,任何宣传保健食品能“根治”高血压、糖尿病,“攻克”癌症,“替代”胰岛素等说辞,均属违法虚假宣传。患病还需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切勿用保健食品替代药物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保留消费凭证,维护自身权益

在选购保健食品时,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型商场、超市、连锁药店或资质齐全的线上官方旗舰店。对于无固定经营场所、电话推销、个人兜售等方式,应保持高度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向商家索要凭证

购买时务必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购物凭证,并妥善保管。凭证上应注明购买商品的具体名称、规格和价格,以便在需要时作为维权依据。

——可向消协组织投诉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首先应与经营者沟通协商,提出合理诉求。若协商未果,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遇犯罪,立即报警

如遇涉嫌诈骗、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消费者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及时打击犯罪,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