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求职,穿蓝色上衣能提升成功率……”
“今日不宜出行,换上我发你的5X壁纸(即五行壁纸),破霉运。”
“加入粉丝群,可进一步获取专属运势分析。”
……
近年来,一种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每日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吸引大量粉丝关注。据《法治日报》记者调查,部分博主粉丝数超百万,单条视频点赞量可达上万,评论区充斥着“博主太准了”“今天摔跤果然是因为没换壁纸”等留言。
电子黄历成“心理依赖”:穿错颜色心慌,不顺归咎运势
不少网友坦言,已养成每日查看电子黄历的习惯,甚至因“穿错颜色”而焦虑,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循博主建议。“感觉不跟着黄历穿衣服就会走霉运。”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写道。这种心理依赖背后,是博主通过“精准预测”和“专属服务”构建的信任链条。
然而,电子黄历的准确性频遭质疑。有精通民俗文化的人士指出,部分博主对黄历的传统内涵、专业术语缺乏基本认知,常出现概念混淆。例如,将“危日”的“危”简单理解为危险,实际其意为“危而后安”;将“执日”的“执”误解为执行,而其本义是抓、捉,在《日书》中意为适宜畋猎、捕鱼。
借传统之名圈钱:卖壁纸、推改运商品成常态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不少电子黄历博主的最终目的在于卖货。一位自称“钦天监××”的博主,每日在解读黄历后,会引导用户更换其推荐的“5X五行壁纸”。用户需先加入粉丝群,再通过链接添加企业联系方式获取壁纸。记者实测发现,该“企业”实为个体工商户性质的传媒公司,定制壁纸需“随喜”转账28.8元至188.8元,但切换账号后得到的壁纸却完全相同。
此外,多名博主在视频中频繁推荐“山鬼花钱挂件”“三合六合手串”等“改运”商品,并引导用户进入电商橱窗购买。部分博主还在直播中展示木葫芦、小宝剑等“好运周边”,暗示观众“破霉运”需购买同款。
法律解读:电子黄历或涉欺诈与迷信活动
受访专家认为,黄历作为历法与民俗知识的一部分,不应被利用为误导性商业宣传工具。
吉林良佐律师事务所主任尤金堂指出,传统黄历是融合天文、历法、民俗的专业文化载体,需基于民俗知识解读。而大多数博主“缺乏基本认知、容易混淆概念”,本质是借解读黄历之名行圈钱之实,反而会误导公众对传统民俗的正确认知。若博主通过解读“黄历”暗示“改运”“消灾”,则属于“利用封建迷信诱导消费”,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迷信活动”的认定。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子伟认为,以“黄历”“运势”等传统文化元素为噱头,通过售卖运势解读服务、周边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民事责任:若博主宣传“黄历不仅能预测运势,还能包治百病”,或者“佩戴特定符咒能彻底改变命运”等,这些声称超自然能力的虚假承诺,往往构成欺诈行为。若消费者因此遭受损失,博主需承担赔偿责任。
行政责任:依据广告法规定,博主的虚假宣传行为可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若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情节严重,还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刑事责任:若博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如谎称自己拥有超自然能力可精准预测运势,诱骗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购买所谓的专属运势分析服务,且数额较大,其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
马子伟强调:“合理的‘黄历’解读行为若能促进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不构成封建迷信。相反,若相关解读行为导致大量消费者盲目跟风,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追求所谓‘好运’,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因听信博主宣传导致家庭矛盾、工作失误等,社会危害性较大,应被认定为封建迷信行为,依法予以取缔和打击。”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