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一起涉及亲本种子非法外流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据国家安全部披露,某境外间谍机关以高额经济报酬为诱饵,试图通过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以“合作制种”名义长期获取我国亲本种子。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境外势力对我国农业资源的觊觎,也凸显了亲本种子在农业领域中的核心地位。
亲本种子:农业领域的“芯片”
在利益的驱使下,朱某某明知此行为违法,仍选择铤而走险,通过将亲本种子混入其他申报出口的集装箱中规避监管。最终,朱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其余17名涉案对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这一案例再次敲响了保护农业核心资源的警钟。
那么,什么是亲本种子?为何其外流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11月3日采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
第一问:亲本种子与普通种子有何不同?
“亲本在育种领域的核心地位不可替代。”赵久然介绍,“亲本是指在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父本和母本(或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等)。我们田间种植的玉米、水稻、棉花和油菜等作物杂交种子,要保持特有优良性状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其必须由特定的遗传上高度纯合的父本和母本(即亲本)杂交而来。”
这些亲本本身都是“纯系”,如同精确的模具,为杂交种子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遗传基础。此外,亲本也指用于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材料。例如,在小麦等常规种的育种中,科学家需要选取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材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而后从其后代中选育出全新品种。
“因此,亲本种子是用于培育新品种或繁殖杂交种子的核心遗传材料。它是所有后续品种的源头和基础。”赵久然说,掌握亲本就相当于掌握了种源的核心。拥有亲本种子,就能无限或大量繁殖杂交种子,还能用它组配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
第二问:亲本种子外流为何危害国家安全?
亲本种子一旦外流,后果不堪设想。别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复制扩繁,并可无限量地制出所需的杂交种子。这如同将农业的核心资源拱手让人,会给国家农业安全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对于亲本等种质资源的出境,我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
“将亲本私自送往境外,是严重的侵权行为,侵犯了育种者的知识产权,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商业利益。”赵久然说,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造成了国家核心种质资源的流失,危害国家利益。
此外,赵久然强调,不仅亲本种子受到严格管制,即便是已经审定的杂交种子,其出境也受到限制。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规定,许多重要杂交种子在审定后5年内禁止出境,以防止最新科技成果被轻易获取。对于尚在培育阶段、未审定推广的新品种及其亲本材料,管制则更为严格。
第三问:如何举报可疑线索?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窃取我国核心科研情报,对我国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与粮食安全造成危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安全部提示,广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有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可疑线索,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举报:
保护农业核心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共筑国家安全防线,共同守护我国的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