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数说节气:立冬时节气候解析与民间谚语探秘

时间:2025-11-08 03:43:35 来源:中国天气网 作者:刘欢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1月7日),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随着立冬的到来,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气候也逐渐由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到冬季的寒冷冰冻。民间流传着“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一日,水冷三分”等谚语,生动描绘了立冬时节的气候变化。那么,立冬时节真的一天比一天冷吗?哪些地方会加速入冬呢?

  立冬,作为冬季的起点,被细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意味着随着气温的下降,水开始结冰;二候地始冻,土地也逐渐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则是对自然界生物变化的描绘。在立冬期间,冷空气不仅活动频繁,而且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年降温最猛的节气,也是全国型寒潮频次最高的时节。

bqdt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这句民间谚语形象地描述了立冬时节天气转寒的情形。据中国天气网盘点1991年至2020年气象大数据发现,常年立冬第一天,全国平均最低气温为0.64℃,之后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到了立冬最后一天,平均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3.32℃。

  进入立冬节气,冬季的范围也会加速扩张。常年立冬节气开始时,冬季前沿抵达华北南部、秦岭、川西高原一带。随着立冬的深入,冬季继续向南跨越,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南部、苏皖中北部等地都会陆续迈进冬天的门槛。

  立冬时节,流传着不少与气候预测、农事活动相关的谚语。例如,“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以及“立冬暖,今冬暖”等,都通过立冬当天的天气来预判整个冬季的气候特点。基于这些气候预判,古人还总结出了指导农事的行动指南,如“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提醒农民在立冬后气温骤降、霜冻频繁的情况下,需及时收获蔬菜,以免遭受冻害。

  民间还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为了抵御寒冷,立冬时节,人们会选择热量较高的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在北方不少地方,羊肉和饺子是冬日必备;而在南方,人们则偏爱鸡鸭鱼肉等美食。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立冬期间各地的活动也非常丰富。例如,浙江绍兴地区有酿黄酒的习俗,为祈求福祉还会举办祭祀“酒神”的活动。北方多地至今仍保留囤冬菜的习俗,通过腌制或窖藏的方法将大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红薯等耐储蔬菜保存下来,以确保冬季摄入的蔬菜种类丰富。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迎冬、贺冬等活动来宣告冬季的开始。

bqtb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诗句,描绘出冬日里围炉饮酒的温馨场景。当立冬来临,天地间生机逐渐收敛,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我们不妨放慢生活节奏,感受冬日独有的安稳与惬意。(策划/杜冰冰 设计/刘红欣 数据支持/王也 审核/李宁 张慧 刘文静 余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