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鲐背之年见证跨越半世纪温情:草原医生与“国家的孩子”的深情羁绊

时间:2025-11-08 05:35: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30日电 题:鲐背之年见证跨越半世纪温情:草原医生与“国家的孩子”的深情羁绊

作者 奥蓝 宝勒尔

93岁的姜永禄至今记得1960年那个秋天——作为锡林郭勒盟接运组领队,他带领15名医护人员跨越1800公里,将300多名“国家的孩子”从上海接回草原。这场持续6天6夜的特殊旅程,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更开启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情史诗。

姜永禄老人近照

六天六夜守护:用医者仁心温暖幼小生命

1960年9月的上海火车站,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姜永禄看着蜷缩在保育员怀中的孩子们,心被深深刺痛。“平均体重不到8公斤,7岁孩子还没5岁高,单薄衣物裹着迷茫的眼神。”这位曾参与安徽孤儿医疗抢救的医生,在日记中这样记录初见场景。

16人接运小组中既有医生护士,也有保育员和会计。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们,他们轮流抱着哄睡、换尿布、冲奶粉,在冰冷的地板上蜷缩了6天6夜。“我们跟着上海保育员现学育儿技巧,喂奶要托住脖颈,喂饭要吹凉试温,换尿布要轻得像片云。”姜永禄回忆道,列车抵达时,所有工作人员都累得站不稳,但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觉得再苦也值得。

1969年孩子们接种疫苗场景

草原上的新家:从保育院到蒙古包的温暖接力

在接运小组奔赴上海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已建成5处保育院。工作人员连夜缝制300套棉衣,牧民们送来晒得蓬松的羊毛被。当孩子们抵达时,食堂飘着小米粥的香气,保育员们用体温焐热奶瓶,供销社的两箱苹果全部留给孩子们。

面对奶粉短缺危机,牧民们骑着马送来冻奶坨。“这是国家的孩子,奶子哪能要钱!”这句质朴的话语,让姜永禄至今感动。随着孩子们身体好转,严格的领养程序启动:民政部门定期回访,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蒙古包里获得父母之爱。姜永禄每次下乡都会绕道探望,用相机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这些照片是我和孩子们的牵挂纽带”。

“国家的孩子”探望姜永禄

爱返福往:花甲之年的温情守望

65年光阴流转,当年28岁的青年已成鲐背老人,火车上哭闹的孩童也步入花甲。66岁的王永生至今保留着姜永禄送的第一个铁皮铅笔盒,“姜爸爸当年说,要让我们在草原上也能读书识字”。如今他像亲生儿子般照顾老人起居,与姜家子女轮流陪诊。

每周三下午,几位定居锡林浩特的“国家的孩子”都会相约来看望老人。他们帮着打扫院子,陪老人晒着太阳回忆保育院的往事。尽管姜永禄听力衰退,但总微笑着坐在藤椅上,看着这些“孩子”忙碌的身影。“当年我发誓要带他们平安回家,现在看到他们成家立业,有的还找到了南方亲人,从心里感到高兴。”老人颤抖着说出这番话时,眼角泛着泪光。

这段跨越血缘的亲情,在草原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当93岁的姜永禄翻开泛黄的相册,那些定格在胶片上的笑脸,仍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守护的永恒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