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9日电 题: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杭州启幕:共议AI时代高等教育新路径
作者 曹丹
当人工智能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高等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框架实现范式革新?11月8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高校校长、国际组织代表及教育专家齐聚西子湖畔,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寻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破局之道。

11月8日,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生成式AI正在改写科研范式。”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校长胡安·瓜迪亚·奥尔莫斯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基于海量数据的文献分析、跨学科模式验证及复杂过程模拟效率显著提升,知识传播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3-5倍。他特别提到,AI驱动的虚拟实验室已能模拟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反应,为能源、医药等领域突破性研究提供新路径。
在教学场景中,人工智能正催生“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生态。奥尔莫斯校长展示的案例显示,配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虚拟导师可实时分析学生微表情与语音语调,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人形机器人辅助的特殊教育项目,使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40%以上。“教育公平的本质是机会公平,AI正在拆除传统教育的物理与认知壁垒。”
世界经济论坛《2025未来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全球8500万个岗位将因AI应用发生职能转变,同时将催生9700万个新职业。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援引该数据强调:“当计算器从争议工具变为教学标配,AI也必将经历同样的认知迭代。大学需重构人才培养矩阵,重点培养人机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伦理判断力。”
浙江大学在此领域已形成示范样本。该校推出的“人工智能进阶计划”(AI STEP)构建了四阶能力模型:基础层强化AI工具应用,进阶层训练跨学科问题解决,创新层培育原创算法开发,领袖层聚焦AI伦理与社会影响。校长马琰铭透露,通过该计划培养的学生在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已产出23项专利成果。
面对AI可能引发的认知偏见与算法歧视,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校长玛丽—艾芙·西尔维斯特提出“三维防护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嵌入数据伦理模块,在科研中建立算法审计机制,在社会服务中强化AI影响评估。该校数据素养研究所开发的“AI决策沙盘”,已帮助1200名师生识别潜在算法风险。
国际合作成为破局关键。浙江大学率先搭建开放共享平台,向中西部高校输出“AI+”微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开发的“DeepSeek”系列公开课累计播放量突破500万次。该校还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共建“全球AI教育联盟”,推动认证标准互认与学分互通。
“当AI使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回归到思维启迪与人格塑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在闭幕致辞中呼吁,全球高校应建立“AI教育命运共同体”,通过教师发展计划、学生联合培养、科研攻关协作等机制,共同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这不仅是教育使命,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的责任担当。”
据悉,本届论坛达成《杭州AI教育宣言》,明确将设立“全球AI教育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高校数字化建设。随着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纵深推进,这场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正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