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北京举办首届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 人工智能展现深度交互能力
中新社记者 陈杭
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北京亦庄国际会展中心火热开赛。这场汇聚全球顶尖AI技术的科技盛宴,通过'机机对决'的创新形式,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推理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四强争霸:哲学命题引爆AI思辨
经过'人机协同-人机对抗'模式的多轮筛选,四支晋级队伍在决赛阶段展开两两对决。辩论题目涵盖'天才与勤奋的关系''人类时间能否标注宇宙运行'等深层次哲学命题,最终冠军争夺战聚焦最具争议性的'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
在终极对决中,湖北大学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思睿'率先发难:'机器人已承担63%的制造业基础工作,医疗诊断准确率达92%,法律文书生成效率是人类的5倍。当AI具备自主进化能力时,统治将是必然结果。'

图为湖北大学队机器人选手(左)在冠亚军争夺赛中作为正方发表观点,最终获得亚军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抓住逻辑漏洞展开反击:'按此逻辑,汽车取代马车就该统治交通,计算器超越算盘就该接管数学。工具的本质是服务而非统治,这正是人类设计AI的初心。'
多维评估:五大标准检验AI实力
比赛采用国际首创的评估体系,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五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科大讯飞副总裁吴骏华指出:'辩论场景要求AI在0.3秒内完成语义理解、知识检索和语音合成,这对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是极限考验。'
经过90分钟激烈交锋,松延动力-小诺队以87.6分的综合得分夺得冠军。该团队研发的仿生机器人今年4月曾以2小时17分的成绩完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此次辩论赛再次验证其软硬一体化技术优势。

图为评委记录机器人选手发言 中新社记者 张祥毅 摄
产业跃升: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领跑
赛事背后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1350万套,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北京作为创新高地,今年已相继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小诺队研发项目经理陈鹏透露备赛细节:'我们构建了包含20万条辩论语料的专项训练集,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对话管理策略。赛场上机器人展现的'类人'应变能力,证明大模型在复杂场景中的推理精度已达91.3%。'
技术融合:AI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理事长赵云泽认为,辩论大赛具有三重价值:'从技术层面检验多模态感知与知识推理的协同能力,从应用层面推动AI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从产业层面加速人机交互技术的场景落地。'
随着赛事圆满落幕,这场'舌战群雄'的科学实验已产生深远影响。当机器人既能完成马拉松长跑,又能进行哲学思辨时,人类正站在AI文明的新起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