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杭州桂花龙井:迟桂之约,窨制千年东方茶韵

时间:2025-11-11 18:1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太源

中新网杭州11月3日电(林波 孙琳茹)当秋风掠过西湖畔的茶山,杭州城里的桂花香比往年来得更迟了些。往年中秋时节已满城飘香的桂花,今年却让爱茶人多了几分等待的耐心——这份等待,恰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花龙井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小平,年复一年的修行。

他等待的不仅是金桂的绽放,更是春天就已封存于冷库的明前龙井,与秋日迟桂的「跨季对话」。当沉睡半载的茶芽与鲜灵桂花相遇,一场关于时间与香气的魔法便悄然开始。

郑小平制作桂花龙井

11月3日,郑小平在杭州龙坞茶镇制作桂花龙井。林波 摄

从质疑到坚守:五代茶人的创新之路

「与西湖龙井结缘,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11月3日,郑小平在龙坞茶镇的茶坊里抚摸着祖传的竹制窨花筛,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的抉择。当时这位「70后」茶人做出惊人决定:放弃单一经营龙井茶的稳妥路径,转而钻研桂花龙井的窨制技艺。

「村里人笑我疯了,好好的龙井不卖,非要搞什么花茶。」面对质疑,郑小平的视线穿过茶坊的木格窗,望向远处连绵的茶山:「但我想,为什么杭州茶农只能做一季春茶?能不能以桂花为媒,让茶香贯穿四季?」这份朴素的初心,支撑他走过二十余载寂寂无闻的岁月。

千年茶俗的现代重生

郑小平的坚持并非无根之木。桂花入茶的传统在杭州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梦粱录》等文献已记载民间窨制桂花茶的习俗。中秋月下品月饼、饮桂花茶,是刻在杭州人骨子里的风雅;家中添丁、学子登科时奉上一盏「贵」气十足的桂花茶,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美好期许。

「我要让这份古老的『舌尖风雅』重新活过来。」郑小平的茶坊里,古法窨制工具与现代温控设备相映成趣。他独创的「三窨三提」工艺,让每斤茶叶需消耗八斤金桂,经过12道工序、72小时的精心守候,方能成就「桂花隐,龙井现,满口余香」的绝妙滋味。

桂花龙井成品

近日,郑小平制作的桂花龙井茶汤清澈透亮。受访者供图

亚运舞台上的东方茶韵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桂花龙井与九曲红梅、径山茶等四款杭茶,成为技术官员和运动员们的「心头好」。在郑小平的茶坊里,来自沙特的技术官员阿卜杜勒捧着茶杯惊叹:「第一次见到茶叶与鲜花的结合,这香气像把整个秋天装进了杯子!」

这场国际茶事交流,让桂花龙井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更让郑小平欣慰的是,赛后多位外国友人专程到茶坊学艺,英国茶商查理甚至将桂花龙井引入伦敦高端茶室,搭配英式下午茶点,创造出独特的「东方遇见西方」品饮体验。

国际茶事交流

杭州亚运会期间,郑小平(左三)与国际友人共品桂花龙井。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非遗技艺的共享生命力

郑小平的茶坊里,挂着一张特殊的地图:西湖区龙坞的11个村落用红点标记,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云南普洱的茶山则用蓝点标注。这些标记背后,是郑小平「技术扶贫」的足迹——他不仅免费向本地茶农传授窨制技艺,更将桂花茶的「魔法」带到西南山区。

云南茶农毛小力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曾在茶坊前摆摊的年轻人,被窨制过程深深吸引后主动求学。郑小平没有简单复制技艺,而是结合云南「滇红」的特点,创制出「桂花滇红」。如今,毛小力的茶坊里,金桂与红茶的香气飘满苗寨,产品远销东南亚。

「非遗不是独占的宝贝,而是共享的种子。」郑小平轻抚着茶坊里「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牌匾,「当更多人因为这片叶子增收,当桂花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这才是非遗真正的生命力。」

窗外,迟来的桂花终于绽放。郑小平的茶坊里,新一批桂花龙井正在窨制。茶香与桂香交织的旋律中,千年茶俗正谱写着新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