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医保额度年底清零?权威解读与谣言破解指南

时间:2025-11-12 02:22:3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惠小东

怎么减少对惠民政策的曲解误读?(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近期,社交媒体上再次流传‘医保额度年底清零’的说法,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翻出类似谣言进行炒作。此外,‘新增房东税’‘全民强制社保’等传言也屡见不鲜。这些说法究竟是否属实?

——人民网网友

首先明确指出,‘医保额度年底清零’这一说法本身就含糊不清,且每年都在辟谣,但谣言依旧屡禁不止。类似这样的谣言,还有很多。

医保政策真相:资金池不会‘清零’

基本医保制度是一种社会保险,由政府、单位、个人共同出资,形成一个大资金池,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从制度设计上,根本不存在‘清零’的政策。

参加医保,本质上是在政府支持下的互济行为。既帮助他人,也保障自己。

我国基本医保分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设有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居民医保则更多依靠统筹账户进行报销。医保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属于参保人所有,不仅可以本人使用,还能家庭共济,甚至可以继承。

无论是个人账户还是统筹账户,都不可能发生‘清零’的情况。

谣言的危害:突击就医购药不可取

部分参保人被‘医保额度年底清零’的说法误导,极少数定点药店或医疗机构可能会利用参保人‘不用就亏了’的心理,诱导其突击就诊、突击买药。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必要,还存在诸多弊端。

从个人角度看,即使医保报销了一部分费用,个人仍需承担自付部分。过度就诊或囤药,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金钱。

从整体角度看,统筹基金是所有参保人的看病钱、救命钱。过度医疗会挤占医疗资源,浪费医保基金,最终损害所有参保人的利益。

总结来看,‘突击花钱’源于对政策的误解和‘怕吃亏’的心理。正确理解医保‘互助共济’的原则,按需就医购药,才是对个人健康和财产负责的表现。

其他政策误读案例解析

除了医保政策,其他一些政策文件也常遭到曲解误读。例如,此前出台的《住房租赁条例》和《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就曾被误读。

一些人将《住房租赁条例》中关于租赁合同备案和信息共享的规定,解读为‘新增房东税’‘房租要涨’的信号。实际上,该条例旨在解决租房市场的虚假房源、乱扣押金等问题,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而非增加税负。个人出租房屋所涉税费,税法等早有明确规定。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则被一些自媒体贴上‘全民强制’‘社保新规’等标签。实际上,‘依法缴纳社保’也早有规定。新的司法解释只是重申了企业为全日制劳动者缴纳社保的法律规定,统一了劳动者主张经济补偿问题的裁判标准。

减少政策误读的途径

惠民政策凝聚着改善民生的努力。然而,这些政策却时常遭到误读。这既有部分自媒体刻意制造焦虑博眼球的因素,也有专业术语难理解的原因,甚至可能还有利益相关方的推波助澜。要让公众真正读懂政策、理解政策,需要政府、媒体、专家学者和个人等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做好解读工作,及时回应谣言,为大众解疑释惑。例如,9月起,符合条件的非广东深圳市户籍学前儿童也能参加深圳居民医保。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医保局就专门发布文章和数条短视频,及时进行解读,效果显著。

新闻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主动传播权威信息,向大众普及政策原理。多讲讲政策‘是什么’、这样制定‘为什么’、普通人享受政策‘怎么做’,及时澄清不实传言。

自媒体应自我约束,正确解读政策,不传播不实信息。平台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及时处理相关谣言。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不妨提高对事关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的认知,学会从权威渠道获取、解读信息。

此外,重要的事情值得反复说、经常说。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不要觉得以前说过就不用说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解读,值得常说、多说,常发、多发,让权威信息触达更多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