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成果: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时间:2025-11-18 06:45: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拉萨11月17日电 题: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成果: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中新网记者 贡桑拉姆

“2015年以来,先后11批次2417人次‘组团式’援藏专家进藏,重点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原医学研究等核心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果。”11月17日,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大厅举行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向公众详细介绍了这一持续十年的医疗援藏实践成效。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新闻发布会。孙伟 摄

战略部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战略部署,旨在将传统的“输血型”援藏模式,转变为注重内生动力培育的“造血型”模式。2021年8月,这一模式进一步深化,从初期的“1+7”重点医院帮扶格局,拓展为覆盖自治区、市地、县三级的“1+7+13”全方位帮扶网络,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医疗援藏体系。

十年成果:医院等级提升与医疗技术突破

谭相东在发布会上介绍,经过十年的“组团式”帮扶,西藏医疗体系实现了显著提升。全区已有6家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近期将接受“三级甲等”创建工作评审。在县级层面,13家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中,已有7家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另有3家医院有望近期通过评审。此外,西藏已建成国家级医疗中心20个、自治区级9个、地市级11个,累计开展三、四级手术13.6万台,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2806项,显著提升了西藏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师带徒”机制下的本地医疗力量崛起

十年来,通过“师带徒”机制,援藏专家与本地医务人员紧密合作,已帮带2039个医疗团队,培养5416名本地医务人员,为西藏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拜有庆在发布会上分享了该院的蜕变历程:“10年前,拉萨市人民医院只是一家普通的地市级医院。如今,我院已成为西藏首个通过‘三级甲等’评审的地市级医院。与10年前相比,医院年门急诊量达到37万人次,增长2.5倍。在2023年度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获评B+等级。”

典型案例:高原医疗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通过3天持续血浆置换,成功救治一名血小板骤降产妇。该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楠介绍,同年10月,多学科医疗团队历时4个月,成功挽救一名因车祸导致脾破裂半休克、多发骨折的牧民。此外,西藏首例死亡率高达95%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经援藏团队近30个昼夜的精心救治后康复出院。李楠表示:“这种病例即便在北京也极为罕见,充分展示了西藏医疗团队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救治能力。”

个人成长:从“观摩”到“骨干”的蜕变

2025年8月,那曲市人民医院次旺白玛医生在援藏专家的培养下,实现了从“观摩”学员到抢救前置胎盘大出血孕妇骨干的蜕变。她感慨地说:“在援藏专家的指导下,我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学会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如今,次旺白玛已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开始指导更年轻的同事,形成了医疗人才传承的良性循环。

基层医疗:资金支持与设施升级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隆子县中心医院院长伍成林在发布会上介绍,该县通过“组团式”援藏获得1.1亿元人民币资金支持,完成了县中心医院提质改建工程,新建了高压氧室、感染楼等设施,采购了64排CT等先进医疗设备。目前,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已基本完成,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