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1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 上海市民政部门17日正式发布2025年上海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显示,本轮监测平均得分为84.5分,总体处于良好水平,标志着上海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这座中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老挑战。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末,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77.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6%,户籍人口中每三人就有一位老年人,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上海如何提升“大城养老”水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已连续多年展开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工作。早在2019年,上海就全面推行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指标体系,首次监测结果平均得分为72.8分。经过连续多年的监测与改进,上海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得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体现了上海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努力与进步。
本轮监测共设置了90项具体指标,涵盖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设施环境、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监测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为养老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根据监测结果,上海市民政部门还列出了问题清单,将指导相关养老机构开展针对性整改,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197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当时,政府办的养老机构主要包括4家市级福利院、4家区属社会福利院以及42家农村敬老院。而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全市已有养老机构693家,核定床位总数为17万张,养老服务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扩充。
然而,相比养老机构的增长,上海的“老龄化列车”却跑得更快。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在2000年就在中国内地首次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多举措服务居家养老人群。近年来,上海还积极为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这些改造小到扶手安装,大到卫生间整体环境改造,旨在让居家养老更具舒适度与安全性。
此外,新修改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自本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旨在构建更具温度和实效的上海老年人权益保障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法律保障。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无疑将为上海的养老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