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体验场景,湖南探索红色旅游新业态,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热门目的地
从“打卡”到“深度体验”:年轻群体成为红色场馆新主角
线上参与红色微知识答题,达标者可领取“红色寻访护照”;线下游馆集章记录“红色印记探寻之旅”,按等级兑换文博礼品……在2025年长沙“湘见长沙红”红色追寻季活动中,全市27座红色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新体验。从新民学会旧址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从长沙历史馆到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一座座红色地标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关键坐标,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参与”。
互动体验:让红色精神“活”在当下
在韶山冲,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毛泽东诗词创作场景,观众随演员朗诵、舞蹈穿越时空,感悟伟人情怀;通道转兵纪念馆推出音乐思政课,游客通过模拟长征行军、参与红色情景剧,在互动中理解革命精神;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小红星讲解员”活动,让学生王艺京感叹:“触摸历史文物后,课本上的故事变得真实可感。”
这种“沉浸式体验+场景化研学”模式正成为湖南红色旅游的标配。韶山景区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暑期研学团数量同比增长显著,家庭亲子团占比超六成,“红色课堂、主题讲解、红歌快闪等活动深受青少年喜爱”。
科技赋能:年轻化表达打破时空界限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运用3D推演技术,让游客指尖轻触即可细数衣物补丁;彭德怀纪念馆的强AI导游“口袋导游”3秒解析文物背景;马栏山文创园通过AI修复《雷锋》等经典影片,以鲜活色彩触达年轻群体。更令人瞩目的是湘西德夯苗寨的5D苗境喜宴剧《德夯幻境》,观众化身“剧中人”,在数字媒体艺术营造的1938年烽火湘西中与角色共情。
“科技+场景”的交互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红色旅游空间分散、体验碎片化的难题,更以Z世代喜爱的表达方式,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传播的IP。湖南省委党校教师姚璐建议:“应加快展陈智能化升级,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的全域发展格局,形成资源合力。”
产业融合:从“打卡地”到“留客经济”
湖南红色旅游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红色+产业”生态的构建。长沙县整合杨开慧烈士陵园、徐特立故居等资源,推出“信仰·我的板仓行”研学活动,将红色教育与湘绣非遗、特色民宿结合,形成15套主题课程体系,游客停留时长提升40%。湘西十八洞村依托“精准扶贫”展览和红色党课,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村民通过农家菜、非遗体验实现增收。曾因铀矿开采闻名的711矿,如今变身集红色教育、温泉康养于一体的潮流景区;沙洲村将思政课嵌入景区,推动教育与文旅深度融合。
“通过打造经典IP和爆点项目,湖南红色文旅正从‘一次性打卡’转向‘持续性体验’。”业内专家指出,这种高质量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产业生态,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本报记者 王鑫 《工人日报》(2025年11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