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1月18日电 题:山西加速推进脑机接口:临床应用与研究平台密集落地
中新网记者 范丽芳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中心、山西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转化病房、山西省针灸医院脑机接口与针灸融合创新研究中心相继揭牌。三大特色平台的集中落地,标志着山西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与临床转化进入快车道,为技术突破与产业规范发展注入新动能。
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跨越
脑机接口(BCI)作为全球前沿的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连接,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交互。根据中国官方规划,到2027年,脑机接口核心关键技术将取得突破,电极、芯片及整机产品性能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正逐步突破实验室边界,向临床手术场景渗透。
精准手术:为神经外科装上“导航仪”
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一名罹患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的中年男性患者面临手术困境:肿瘤位于运动功能区关键区域,传统手术易陷入“切除不彻底”与“损伤神经功能”的两难。11月3日,手术团队采用“术中唤醒+256导颅内微型柔性皮层电极脑机接口+实时神经解码可视化脑功能图谱”技术,通过植入皮层电极实时监测并解码大脑神经信号,绘制出高分辨率脑功能区地图。神经外科主任吉宏明表示,这份实时“导航图”助力医生实现肿瘤最大化安全切除,同时完整保留患者运动功能。

图:山西省人民医院以脑机接口技术完成高难度脑肿瘤手术(院方供图)
类似案例亦见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该院团队应用国产脑机接口系统,为一名脑深部罕见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术中,系统将不可见的大脑生物电活动实时转化为可视脑功能图谱,为医生提供精准导航。术后证实肿瘤被完整切除且神经功能未受损。
神经调控:打开疑难疾病治疗新窗口
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的结合,为神经系统疑难病患者带来曙光。20余年强迫症患者张敏(化名)因“触碰物品后频繁洗手”无法正常工作社交,家庭负担沉重。10月,她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该技术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将两根电极植入双侧脑区4个神经靶点,术后通过微电流脉冲调控异常神经活动。两周后复诊时,张敏难掩喜悦:“现在甚至能带着手套打扫卫生间。”

图: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为强迫症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院方供图)
针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植入新一代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该设备不仅能输出调控信号,还可反向采集并解码脑电信号,实现与大脑的“双向对话”。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郭庚介绍,此技术为长期昏迷患者的意识恢复提供了新可能。
跨界融合:中医与脑机接口的协同创新
在山西省针灸医院康复科,69岁的张大爷因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偏瘫。四个月常规康复后,其肢体功能进步缓慢。医院采用“脑机接口+针灸”的创新模式,通过脑机接口捕捉运动意图,结合针灸调节神经功能,实现“中枢调控+外周干预”的双重增效。治疗四个月后,张大爷已能独立完成抓握动作。“能自己端起水杯了!”他激动地说。脑机接口与针灸融合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韦玲表示,该模式突破了单纯脑机接口训练信号弱、传统针灸量化评估难的局限。
产学研医协同: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脑机接口的发展依赖多学科交叉融合。山西医疗机构通过内部多学科协作与外部合作网络构建,与清华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吉宏明坦言,当前临床应用仍面临植入体排异、信号不稳定等挑战,但行业标准建立、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开启及资本政策协同助力,正推动产学研医创新体系加速形成。“未来可期。”他总结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