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哪些科学家具备上太空的资格?揭秘载荷专家选拔标准

时间:2025-11-18 17:03: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周驰

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正式亮相。三名航天员中,一位佩戴金边眼镜、面容白皙的成员引发广泛关注——他是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新星张洪章,将成为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之后,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这一身份背后,折射出科学家上太空的严格选拔标准与特殊使命。

科学家在太空的使命:载荷专家的核心职责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科学家进入太空通常以载荷专家身份执行任务。他们需具备特定专业背景,经过至少两年航天训练,在太空完成地面难以实现的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例如,张洪章作为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究学者,其设计的电源实验项目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旨在攻克航天电源关键技术难题。此外,他还参与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等多项研究,体现载荷专家跨领域科研能力。

庞之浩强调,载荷专家的选拔与具体任务高度关联:执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时,优先选拔生物学、医学领域专家;进行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则侧重天文学、物理学人才。这种“按需选拔”机制确保太空资源高效利用。

身体素质要求:科研能力与体能并重

尽管载荷专家对体能要求低于航天驾驶员,但仍需达到“航天级”标准。庞之浩指出,太空环境对人体挑战远超地面,载荷专家需具备:

  • 超重耐受:承受发射阶段3-4倍体重、返回阶段2-3倍体重的冲击力;
  • 环境适应:呼吸系统适应密闭座舱低压、低氧环境;
  • 前庭功能:通过转椅、秋千测试,避免失重环境下出现严重空间运动病(类似晕车、晕船);
  • 健康筛查:无龋齿、慢性鼻炎、眼底病变等疾病,符合年龄、身高基本要求。

“知识结构与实验能力是核心,但身体素质是基础门槛。”庞之浩总结道。

选拔与训练:两年半“魔鬼训练”通关指南

我国自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起,将队伍细分为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与载荷专家三类。载荷专家作为非职业航天员,需通过以下关卡:

  1. 基础训练:学习航天器结构、太空环境知识,掌握应急救生技能;
  2. 体感适应:通过离心机模拟超重、水下模拟失重训练;
  3. 专项任务训练:反复演练实验操作流程,熟悉设备使用逻辑,模拟“太空故障”应急处理(如设备断电、数据中断);
  4. 综合训练:心理适应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

完成全部科目后,候选人还需经历半年至1年飞行乘组选拔。这一过程贯穿任务训练全程,直至发射当天,不仅评估个人能力,更考察乘组整体效能。已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若想再次上天,也需重新参与选拔。

“太空不是科研‘捷径’,而是更高标准的考验。”庞之浩以张洪章为例,其科研成果与航天需求的深度契合,正是载荷专家选拔的核心逻辑——用专业能力推动太空科技突破。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