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国科学家首次绘制非人灵长类多器官衰老分子图谱,揭示衰老新机制

时间:2025-11-18 19:0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陈海峰

中新社昆明11月17日电 (记者 韩帅南)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团队近期成功绘制出非人灵长类多器官衰老分子图谱,首次揭示器官衰老存在显著异步性等关键分子特征。这一突破性成果为理解人类器官衰老模式及潜在机制提供了全新研究框架,相关数据已公开成为国际衰老研究的重要资源。

猕猴模型:破解人类衰老谜题的关键钥匙

人体衰老涉及心、脑、肝、肾等多个器官系统,但不同器官是否同步衰老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受限于伦理与技术,难以获取匹配的人体器官组织样本。而猕猴因其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代谢特征及衰老表型上的高度相似性,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研究人类衰老的理想非人灵长类模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团队此前通过猕猴外周血转录组分析,首次建立了非人灵长类衰老轨迹模型。研究发现猕猴在约16至19岁(相当于人类48至57岁)会出现明显的衰老加速拐点,这一特征与人类衰老关键节点高度吻合。尽管如此,针对多组织器官自然衰老过程的多组学基线数据仍属空白。

跨维度图谱:揭示器官衰老异步性分子基础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昆明动物研究所与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组成联合团队,通过系统分析猕猴30个主要组织器官(覆盖所有器官系统)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及蛋白质组数据,成功构建了首个非人灵长类自然衰老多组学基线图谱。

研究突破性地发现:不同器官衰老速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大脑皮层与小脑的衰老进程明显快于肝脏;进一步机制研究揭示,mRNA翻译效率下降(即细胞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能力减弱)可能是导致器官衰老不同步的核心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开发靶向性抗衰老干预策略提供了全新切入点。

国际认可:研究成果登顶顶级期刊

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期刊。审稿专家评价称:"这项研究通过整合多维度组学数据,系统性描绘了非人灵长类器官衰老的分子图谱,其建立的基线数据将重塑衰老生物学的研究范式。"

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目前所有原始数据已通过公开数据库共享,包括:

  • 30个器官的转录组数据
  • 表观遗传修饰图谱
  • 蛋白质组动态变化

战略意义:提升中国衰老研究国际话语权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国际非人灵长类衰老研究的空白,更通过建立标准化基线数据集,为全球衰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相关成果在衰老相关疾病机制解析、抗衰老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标志着中国在衰老生物学领域迈入国际第一梯队。

(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