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及中东部寒潮来袭,今冬供暖能源保障全解析
本报记者 丁怡婷
《人民日报》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11月15日至17日,受强寒潮影响,我国北方及中东部地区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出现大幅降温,最低气温0℃线预计18日前后南压至苏皖南部至湖北北部一带。这不仅是今年下半年首场大范围寒潮,更对供暖保障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今冬能源供应能否应对极端天气?记者从多部门及企业获取最新动态。
天然气供应:增产增储,尖峰保供能力提升
作为国内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11月15日天然气日产量提升至1.35亿立方米,较月初增加超3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最大储气库——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于近日启动“开仓放气”,单日超500万立方米天然气注入全国管网,为居民供暖提供稳定气源。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采暖季天然气供应总量和尖峰用气需求总体有保障。”数据显示,国产气已连续9年稳定增产超百亿立方米,陆上进口管道气持续增长,“全国一张网”的灵活调节能力显著增强。地下储气库超额完成年度注气任务,以满库状态迎接寒冬。
地热供暖:清洁供暖规模创新高
中国石化已全面启动今冬地热供暖服务,覆盖超120万户居民。本供暖季,其地热供暖能力提升至1.26亿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年减排二氧化碳近620万吨。地热供暖凭借低碳环保优势,成为北方清洁供暖的重要补充力量。
煤炭供应:日均产量高位运行,电煤储备充足
煤炭方面,10月以来全国日均调度产量持续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统调电厂存煤可用天数约35天。国家能源局将密切跟踪煤炭生产、进口及需求变化,确保电煤供应“价稳、质优、量足”,为电力生产提供坚实基础。
电力保障:强化监测,应对极端天气挑战
受气候影响,2022年至2025年我国雨带和覆冰区逐年北抬,华北、东北等地冬季输电线路覆冰风险增加。以北京为例,11月15日正式供暖后,电网最大负荷预计达2900万千瓦,较历史峰值增长超8%,其中采暖负荷占比近46.55%。电力部门已制定电网运行调整方案,重点监测“煤改电”新增负荷,并在易覆冰区段部署观冰站和拉力传感器,实现66条线路监测全覆盖。
多部门联动: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国家能源局强调,将强化电煤产运储需衔接,指导地方和企业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应对日内突发情况及极端寒潮、雨雪冰冻灾害,确保第一时间抢修复电,全力保障民生用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