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来宾11月17日电 题:壮族兄弟创新传承:壮锦技艺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破圈”
作者 蒋雪林 林馨
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莫土司衙署的百年老宅“大夫第”内,一幅名为《壮乡故宫》的真丝壮锦作品静静悬挂于墙面。这幅由织匠梁恒源耗时数年完成的杰作,以1.6万根经线与近4000万根纬线交织出古建筑的灵魂,青砖飞檐、雕花瓦楞在丝线中跃然呈现,仿佛历史在低声诉说。

从竹笼织机到“数字化织机”:科技赋能传统技艺
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以原色棉麻为经、彩色丝绒为纬,通过“通经通纬”或“通经断纬”的技法形成强烈色彩对比与绚丽图案。忻城县作为壮锦起源地之一,明清时期曾家家户户织锦,但市场经济冲击下,技艺传承一度陷入困境。2015年,梁恒源与表弟兰培文因家中长辈离世,毅然返乡守护这一民族瑰宝。“当时全县仅剩3人掌握全套技艺,提花系统全靠口传心授。”梁恒源回忆道。
兄弟俩深入村寨整理老艺人工艺,开创性引入电脑画图软件,将传统手工描图耗时数月的过程缩短至数天。兰培文表示:“数字化不仅让提花系统更易传承,还为壮锦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这套创新方法让古老技艺搭上科技快车,为后续产品改革奠定基础。

让广西壮锦“讲世界语”:传统纹样的现代演绎
在兄弟俩创立的壮锦传承基地,传统龙凤纹样与现代设计激烈碰撞。梁恒源指着茉莉花图案的壮锦解释:“过去常用八角花纹,国外民众难以理解。茉莉花作为国际认知度高的符号,能让壮锦更易走向世界。”这种创新使织金壮锦作品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兰培文为英国市场定制的青铜器云雷纹与壮族菱形纹融合设计,更成为国际品牌时尚单品。
兄弟俩深知,传统工艺需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永续传承。他们开发了60余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的壮锦元素产品,涵盖服饰、文具、玩具等领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单品。兰培文强调:“只有让壮锦用起来,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兄弟织就“破圈”路:跨界融合与文化传承
“唱着山歌织壮锦,日子越过越红火。”身为壮族山歌王的兰培文常将歌词意境转化为纹样灵感,他认为山歌与织锦同为民族标志性符号,跨界融合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在“忻城壮锦织娘”培训班上,30名农村妇女在兰培文指导下,学习将传统纹样与现代配色结合,让壮锦“讲现代话”“唱国际歌”。
兄弟俩打破了“织锦是女性专利”的刻板印象,用行动证明传承无关性别。自2015年至今,他们培训约1400名学员,开展80多场公益培训,覆盖近6万人次。兰培文还计划在婚礼上采用亲手织就的壮锦服饰,将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婚纱剪裁结合,让婚服成为传承的见证。
如今,莫土司衙署的长廊里,古老织机声与现代设计思潮共鸣。梁恒源感慨:“老一辈人织的是生活,我们织的是梦想。让壮锦这朵民族之花在世界舞台绽放,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