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厕所里的这个隐藏细菌源,90%的人都不知道!(不是马桶)
洗完手后,你是习惯用干手机烘干,还是用擦手纸擦干?或者干脆甩手就走?有一种说法认为,公共卫生间里的干手机就像一个细菌培养皿,用它吹手只会越吹越脏。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确实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当卫生间环境较差时,老式暖风干手机可能真的“用了不如不用”。
公共卫生间常见的干手机主要分为两类:暖风干手机和喷射式干手机。
暖风干手机:常见于路边公共厕所,通过从上往下吹出热风蒸发手部水分。老式暖风干手机的风速可能不足30米/秒,温度较高,但烘干效率较低。
喷射式干手机:使用时需将手伸入干手机内部,风从四面八方高速吹出。其气流速度可超过90米/秒(324公里/小时),比超强台风中心风速(约50米/秒)更快,甚至接近F4级龙卷风的风力。部分喷射式干手机还会加热气流以提升烘干速度。
2012年发表在《梅奥诊所学报》的综述统计了过往研究,发现虽然干手机与纸巾擦手的优劣尚无定论,但多数研究认为,纸巾在干手效率、去除细菌及预防交叉感染方面更具优势。
2020年《应用微生物学杂志》的综述汇总了23项相关研究,并标注了资金来源(私人或公共)。结果显示:
聚焦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更具代表性。2018年《感染预防杂志》的研究以大学校园厕所为场景,发现:
研究指出,脏的并非干手机本身,而是其吸入的厕所空气。若厕所空气不洁且干手机无过滤装置,细菌可能被吹到湿手上。例如,暖风干手机下方墙壁的微生物数量较多,潮湿环境利于细菌生长;喷射式干手机周围的细菌数量也高于纸巾盒。
结论:从公共卫生角度,纸巾比干手机更卫生。公共卫生间若有纸巾和干手机可选,建议优先使用纸巾。
洗手液若使用不当,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市售洗手液主要分三类:
健康人群日常场景(如饭前便后、外出归家)用常规洗手液配合流动水即可。长期使用抑菌、抗菌型洗手液可能破坏皮肤微生态,引发干燥、敏感等问题。医院、接触公共设施(如公厕扶手、地铁扶手)或疫情高发期等场景中,需通过抑菌、抗菌型洗手液降低感染风险。
洗手液若储存不当或长期不更换,可能变质滋生细菌。可通过以下细节判断:
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用。建议洗手液首选原装瓶,用完即弃;若需分装,务必定期清洁容器,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病原菌。
若洗手液被病原菌污染,使用后反而会沾染大量病原体,导致:
首选“流动水+洗手液”,遵循“七步洗手法”,揉搓不少于20秒并彻底冲洗干净。备选方案是携带酒精含量60%至80%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在无法接触流动水时使用。谨慎使用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和烘干机。调查显示,部分机场、公厕洗手液细菌超标达600倍,烘干机更可能将冲厕飞溅的细菌吹至全身。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上观新闻(“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