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本应是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美好时光,然而在热门景区,一些游客的“花钱买省心”计划却频频遭遇商家套路。为节省排队时间、提升游玩品质,不少游客愿意多花些钱购买“快速通道”服务,但这份期待正被部分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通过文字游戏和虚假宣传设下消费陷阱。
近日,多位消费者向媒体投诉,称在第三方平台或旅行社购买的景区“快速通道”套餐名不副实,实际权益与宣传严重不符。景区官方的“优速通”“尊享卡”等服务,被部分商家包装成“项目快通”“快速游玩”等套餐,暗藏消费陷阱。
以天津杨女士的经历为例:她在某平台花费5807元购买了北京环球影城套票,号称包含单日门票、14项优速通、导览及城堡灯光秀观赏位。然而,实际体验后发现,导览服务仅是导游简单带路,灯光秀观赏位也非官方指定位置,两项服务多花了1421元。杨女士表示:“这是通过误导和捆绑销售诱导消费。”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福建黄先生在某平台购买了1799元/张的环球影城套票,包含门票、提前入园、14项“快玩”及管家服务。他原以为“14项快玩”与官方快速通道一致,但游玩后发现,所谓“快玩”仅是领队带领快速进入项目,而非免排队服务。更隐蔽的是,商家将“14项快玩≠优速通”的说明藏在购买明细的折叠部分,消费者若不主动展开查看,根本无法发现。
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第三方平台均存在类似问题。这些套餐的宣传套路高度一致: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宋波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环境陌生,难以完全掌握景区情况,这为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旅游消费具有“一次性、跨地域、流动性”特征,监管难度大,游客维权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导致部分商家抱有“一锤子买卖”的心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等规定,经营者负有真实、全面、明确披露商品和服务信息的法定义务,不得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方式诱导消费者交易。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彭錞指出,“项目快通”等“文字游戏式服务”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侵害,旅行社负直接责任,第三方平台负连带责任。
彭錞进一步解释,商家通过使用与景区官方产品高度相似的措辞,却在细则中模糊真实权益,甚至暗示可“免排队”,属于典型的文字性误导。这种做法不仅构成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宣传,还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此外,“项目快通”套餐往往以预先设定的格式条款呈现,消费者仅能“点击同意”,权利义务极不对等,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关于格式条款公平原则的要求。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此类“快通”乱象涉及主体多、责任认定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监管部门、平台、景区等多方主体应协同发力,共同打击虚假宣传行为。专家建议:
假期出游本应是愉悦的体验,切勿因商家套路影响心情。消费者在购买景区服务时,务必选择官方渠道,仔细阅读条款,避免陷入“文字游戏”陷阱。若权益受损,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