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 记者18日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北京一中院)获悉,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聚焦科技创新企业的司法需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挽救了27家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格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这些企业广泛覆盖AI、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北京破产法庭自2019年1月30日挂牌成立以来,便致力于为破产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司法服务。作为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二家破产法庭,北京破产法庭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挽救机制。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表示,科创类企业的司法挽救案件具有显著特点,包括技术迭代快、挽救时效性要求高;对创始人依赖度高,核心资源绑定程度深;轻资产为主且融资方式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等。这些特点对破产法庭的司法挽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挑战,北京破产法庭积极应对,通过重整、和解程序引入投资24亿元(人民币,下同),帮助相关中小微科创企业化解各类债务超100亿元,稳定了2000多名职工的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一半以上的企业通过庭外与庭内重整程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挽救,有效避免了企业破产清算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李忠勇透露,经统计,科创企业从启动重整到批准重整计划平均用时仅四个半月,这一高效挽救机制既实现了困境企业的快速救治,又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延续、核心技术安全等多重价值目标。这对于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北京一中院将继续推进机制创新,针对新业态完善规则。李忠勇表示,北京破产法庭将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研发团队稳定性等纳入评估范畴,为AI、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挽救指引。同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偿债”等新模式,破解轻资产处置难题,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