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宁11月19日电(林艳华 周复宏 袁文馨)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11月19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上旬,广西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8.49亿元,统筹自治区级配套资金6.86亿元,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7775.44公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交出亮眼答卷。
图为南宁园博园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一角。任绍威 摄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广西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文件,配套制定《广西废弃石灰岩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指南(试行)》等技术规范。通过将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屏两核一带六区”总体布局,针对桂北山地、北部湾沿海等不同生态区域特征,实施分区分类修复策略。例如,在喀斯特地貌区重点防治石漠化,在沿海区域强化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确保修复工作精准匹配区域生态需求。
广西通过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市县资源,成功实施2个国家级示范工程和1个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创新推行“肥瘦搭配”资源配置模式,将修复难度大的矿山与开发潜力区域捆绑打包,推动14个自治区级重大工程和8个示范项目落地。在修复方式上,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原则:对生态基础较好的4680.57公顷区域采用自然恢复模式;对受损严重的区域实施工程修复;对具备开发条件的4493.82公顷区域推进转型利用,打造出文旅景区、特色农业基地等新业态。据测算,多元化修复路径较单纯工程修复节约成本约46亿元。
广西建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三维建图等技术,实现项目实施、图斑销号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依托自然资源部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引进类壤土改良、微生物结皮等关键技术,建设本土化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已有6项技术成果完成转化,预计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2亿元。在南宁园博园废弃矿坑修复项目中,通过生态重构技术将采石场转变为城市绿肺,成为全国矿山修复典型案例。
针对涉重金属污染修复难题,广西自然资源厅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专项通知,科学划定7个重点治理区,建立包含32个项目的自治区级协同治理储备库。通过“生态修复+污染治理”联动机制,在河池市等重金属污染集中区域实施源头管控、过程阻断和末端治理综合措施。目前已有15个项目纳入“十五五”治理规划,为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经过五年攻坚,广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治理面积相当于2.5万个标准足球场,昔日的“生态伤疤”正加速转变为“绿色名片”。这一实践不仅为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广西方案,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