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30日电 题:鲐背医生与草原孤儿:跨越65载的暖心守护与半世情缘
作者 奥蓝 宝勒尔
在锡林郭勒草原深处,93岁的姜永禄老人用半个多世纪守护着一段特殊记忆。1960年,时任阿巴嘎旗医院院长的他带领接运组跨越1800公里,将300余名上海孤儿接回草原。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出超越血缘的亲情。

6天6夜的生命守护
1960年9月的列车上,16人接运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平均年龄不足8公斤的孩子们裹着单薄衣物,在陌生环境中哭闹不止。姜永禄回忆道:"7岁孩子还没5岁高,眼神里的无助像针一样扎心。"
医疗组在狭小车厢里搭建起临时育儿所:医生护士轮流抱着哄睡,保育员用冻硬的奶坨煮成热奶,会计将物资统筹精确到每片尿布。当列车驶入锡林郭勒盟境内时,所有成员已6天6夜未合眼。姜永禄至今记得上海保育员传授的育儿细节:"喂奶要托住脖颈,换尿布需轻抬双腿,这些经验后来救了很多孩子。"

草原上的新家
在接运组奔赴上海的同时,锡林郭勒盟已建成5处保育院。牧民们连夜缝制2000余件棉衣,供销社将仅有的两箱苹果全部留给孩子。姜永禄记得:"奶粉断货时,牧民们排着队送来冻奶坨,死活不肯收钱,说'国家的孩子喝奶天经地义'。"
随着孩子们身体好转,严格的领养程序启动。民政部门建立追踪档案,定期回访收养家庭。姜永禄每次下乡都会绕道探望,用相机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这张是5岁在蒙古包前,这张是10岁骑马照,这些照片是我最珍贵的财富。"

时光沉淀的亲情
65载春秋流转,当年28岁的接运组长已是鲐背老人,而火车上哭闹的孩子们也步入花甲。66岁的王永生至今保存着姜永禄送的第一个铁皮饭盒:"姜爸爸当年抱着我走了三公里找领养家庭,这个饭盒装过他省下的鸡蛋羹。"如今他像亲生儿子般照顾老人起居,与姜家子女共同组成特殊家庭。
每逢周末,定居锡林浩特的十余名"国家的孩子"会相约探望。他们帮老人整理药盒、修剪指甲,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回忆保育院的米粥香。尽管姜永禄听力衰退,但总微笑着倾听,如同65年前在列车上守护那些脆弱生命时那般专注。
"当年我发誓要带所有孩子平安回家,现在他们有的在草原成家,有的寻回南方亲人,这是我最欣慰的事。"老人摩挲着泛黄照片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合影上,映出跨越半个世纪的温暖羁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