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2025首都网络普法十大热词发布:数智赋能下的法治新图景

时间:2025-11-21 05:3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刘越) "2025年度微博十大法律热词正式公布!"11月18日晚,中华世纪坛内灯光璀璨,首都网络普法联盟"e法之光"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作为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北京站"的前奏,活动现场揭晓了年度十大法律热词——网络安全法修改、网络谣言治理、法治宣传教育法出台、数字法治、反诈行动、隐私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反网络暴力、国家宪法日、正当防卫。

首都网络普法联盟活动现场

首都网络普法联盟“e法之光”活动公布2025年度微博十大法律热词。中新网记者 刘越 摄

这十大法律热词不仅勾勒出公众法治关注的清晰轨迹,更深刻展现了首都网络普法实践的创新成效。从制度完善到技术赋能,从单向传播到全民参与,北京正以数智化手段重构法治宣传生态。

专家解读:热词背后的法治需求升级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铭溪指出,十大热词均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出"全民参与网络生活、全民关注网络法治"的鲜明趋势。她分析称,自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以来,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与热词形成深度呼应。特别是"反网络暴力"等关键词的广泛关注,印证了公众对网络法治的认知正从"被动了解"向"主动运用"的专业化升级。

互联网平台代表分享普法实践

首都网络普法联盟“e法之光”活动现场,互联网平台代表分享线上普法实践成果。活动主办方供图

首都网警、网络大V高媛将"网络安全法修改"列为最值得关注的热词。她认为,这一热词的高关注度既体现了我国网民规模优势,也反映出网民法律素养的显著提升。作为反诈一线工作者,高媛特别指出当前诈骗手法迭代迅速,AI换脸、拟声技术等新型诈骗手段已成为主流。她提醒公众:"即便看到熟悉的面孔和声音,只要涉及资金往来,必须与本人核实。"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则强调"隐私保护"的普适性。他结合真实案例指出,简历信息贩卖、儿童日常分享被利用、培训机构泄露客户信息等现象频发,精准信息泄露已成为电信诈骗的重要温床。这些现实困境,正是公众对隐私保护法律保障呼声高涨的核心原因。

协同聚力:首都网络普法的创新实践

面对大众法治需求的升级,北京市委网信办于2024年牵头成立首都网络普法联盟。通过整合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高校、媒体、网站平台等7类114个成员单位力量,构建起覆盖广泛、协同高效的网络普法体系。联盟建立六项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全市上下同频共振的普法工作新格局。

首都网络普法联盟公约发布

2024年12月4日,“首都网络普法联盟公约”正式发布。北京市委网信办供图

在品牌建设方面,联盟创建"e法润京华"品牌矩阵,推出"京小e"IP形象和原创融媒产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打造网味足、法味浓的精品内容,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30亿次。这种创新传播方式,让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京小e IP形象展示

首都网络普法联盟“e法之光”活动现场,大屏展示“京小e”IP形象。活动主办方供图

在技术应用层面,联盟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发AI普法工具,利用80万辆共享单车开展语音播报,触达人群超8亿人次。同时推出网络普法CityWalk、青少年普法舞台剧等特色活动,开展"银龄智护大讲堂""互联护苗"等精准普法行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银龄智护大讲堂活动

网络普法品牌“银龄智护大讲堂”系列讲座受到老年群体的欢迎。北京市委网信办供图

通过"七进"实践,联盟将普法服务延伸至高校、社区、企业等场景。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普法游园会、北京科技大学的AI法律角、短视频平台的线上连麦直播等创新形式,让法治理念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这些"线上+线下""传统+创新"的实践,兼顾专业性与亲和力,形成立体化普法网络。

网络普法游园会现场

11月19日,“首都网络普法联盟互动日活动——网络普法游园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举办,吸引高校学子打卡。活动主办方供图

从十大热词的广泛热议到普法实践的多点开花,首都网络普法联盟通过强协同凝聚合力、强表达精准触达、强品牌提升实效、强创新赋能增效,精准回应大众法治需求。这种"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普法模式,正推动法治理念从纸面走向指尖、从条文融入日常,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首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