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11月18日电(胡丰盛)在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颗颗金黄硕大的云和雪梨,不仅承载着近600年的栽培历史,更成为山区百姓实现共同富裕的“黄金果”。从深藏山间的传统作物到撬动城乡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颗“梨中霸王”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农户采摘云和雪梨。云和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一,云和雪梨以单果重达5斤的“巨无霸”体型闻名,两度荣获“中华名果”称号。其栽培史可追溯至明朝景泰年间,二十世纪初经云和人魏兰改良技术后远销温州,留下“梨行”林立的商业传奇。如今,“梨园路”“梨树坪”等地名,以及存世的数百株百年古梨树和“拜梨贴”非遗活动,仍在诉说着这座山城与雪梨的深厚渊源。
产业振兴并非坦途。上世纪末,因品种老化、管理粗放,村民“守着金梨树过穷日子”,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村庄凋敝。转折发生在2022年,云和县启动雪梨产业创新集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一产扩面提质、二产补短延链、三产融合发展”三大举措,推动产业涅槃重生。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近10亿元,6000余农户通过种植雪梨实现增收,每公斤市场售价突破20元。
在梯田环绕的苏坑自然村,漫山遍野的雪梨树挂满果实,梨农骑着摩托车穿梭其间运送鲜果。“现在95%的村民返乡种梨,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梨庄村党支部书记叶长法站在梨园中感慨万千。这个曾以“打架多、赌博多、打工多”闻名的传统畲族村寨,通过品种改良、矮化改造和棚架式栽培等新技术应用,建成8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了从“问题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科技注入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新栽种的梨树第三年即可挂果,产量较传统品种提升30%;两次套袋技术使果品表面光洁度达95%以上;游步道、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梨园路”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云和雪梨衍生品集中展示。云和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突破鲜果销售季节性限制,云和县与浙江大学共建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注册“梨某某”品牌,开发出果汁、气泡饮、精酿啤酒、雪梨膏等20余款深加工产品。其中雪梨精酿啤酒通过抖音、天猫等平台及“云和县农旅投”小程序畅销全国,成为现象级爆品。“深加工不仅提升附加值,还通过收购农户雪梨、反哺鲜果销售等方式形成产业闭环。”云和县农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邦云介绍。
三产融合的探索同样精彩。安溪乡通过建设雪梨文化展示馆、研学基地,开发“雪梨宴”特色餐饮和文创产品,年均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连续举办的梨花节、丰收节等活动,更让“雪梨+”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我们正在策划雪梨主题民宿集群,让游客体验从开花到结果的完整农事周期。”安溪乡党委委员蓝阳丰透露。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云和雪梨,正以品种改良的革新、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模式的蜕变,书写着“土特产”变身“大产业”的共富传奇。这颗承载着百年“梨”想的金果,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