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拉萨11月18日电 (记者 江飞波)11月18日,西藏自治区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地空天”一体化气象监测系统。其中,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从1965年的23个激增至1284个,实现全区74个县(区)所有乡镇全覆盖;同步建成3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络,并接入风云气象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20颗在轨卫星数据资源,在极端天气监测预警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资料图为西藏山南浪卡子县一冰川脚下的气象观测站。(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供图)
立体监测网络覆盖生态敏感区
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向毓意介绍,系统在典型冰川区、三江源头等生态脆弱地带增设高原生态气象观测站,形成“地面观测+雷达扫描+卫星遥感”的三维监测体系。该体系不仅突破传统地面人工观测局限,更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显著提升对暴雨、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捕捉能力,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预警信息覆盖率领跑全国
在服务民生领域,西藏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通过整合西藏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决策气象服务App,实现17个行业部门预警数据共享,形成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链条。目前,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2.02%,综合人口覆盖率突破98.74%,在2024年汛期成功应对12次强降雨过程中,实现“零伤亡”目标。
智能预报技术实现多项突破
预报技术层面,西藏已从传统手工绘图转型为数值预报主导的智能模式。通过引入AI算法优化卫星、雷达数据解析,晴雨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1.64%,短临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延长至39分钟。自主研发的“暴雪模型”可实现提前5小时预警,准确率达88.7%,在2024年那曲暴雪灾害中为牧区转场争取到关键时间窗口。
智慧气象服务普惠民生
发布会透露,西藏正以智慧气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推出紫外线强度、日均含氧量、人体舒适度等20余项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藏汉双语全高清天气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投入使用,首位气象数字人主播“格桑梅朵”上线运营。数据显示,西藏气象服务水平指数年均增幅居全国首位,高质量发展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8.6%-9.8%区间,发展势头领跑全国气象部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