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青海沙棘产业破局之道:专家支招深加工与产业链升级

时间:2025-11-21 13:0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西宁11月19日电 题:青海沙棘产业破局之道:专家支招深加工与产业链升级

作者 李江宁

青海省作为中国沙棘资源核心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深加工能力薄弱、产业链条断裂等瓶颈。1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在西宁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提出,需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与产业链延伸三向发力,推动青海沙棘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青海沙棘果实

深加工外流侵蚀产业效益

“青海每年产出大量沙棘原料,但80%以上需运往邻省加工。”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罗红梅在调研中发现,本地深加工环节的缺失直接导致企业成本攀升。以运输成本为例,每吨原料外运费用增加约15%,严重压缩利润空间,形成“资源输出-价值外流”的被动局面。

中国林科院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处副处长银晓博对比南方经济林产业经验指出,完整产业链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他强调:“青海沙棘的纯天然属性是独特优势,但需通过科学化改造资源,构建从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

沙棘苗木培育

种植端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

在加工环节之外,种植端的基础性问题同样突出。罗红梅在青海东部农业区调研时发现,大量沙棘林已进入“超期服役”阶段:“沙棘盛果期通常为5-8年,但许多林区已种植20年以上,退化率超过60%,直接导致产量下降30%以上。”

针对沙棘“雌雄异株”的特性,罗红梅提出结构优化方案:“通过科学间伐去除40%的雄株,可使雌株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与养分,预计可提升产量25%-30%。”她同时建议建立标准化种植园,推广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从源头保障原料质量。

青海沙棘林景观

三维度协同破局产业困境

面对多重挑战,专家团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罗红梅建议政府重点扶持3-5家本地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设备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银晓博则提出“三位一体”发展路径:政策层面需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开辟产业发展空间,建立“生态补偿+产业扶持”机制;科技层面应设立省级专项基金,吸引科研团队攻关保鲜技术、精深加工工艺等关键环节;产业链层面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除传统加工品外,可开发沙棘文旅基地、研学采摘等新业态,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要素重组创造新价值。”银晓博以青海湖周边沙棘林为例,建议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沙棘采摘体验、药食同源产品DIY等项目,预计可提升综合收益50%以上。

尽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专家们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随着政策红利释放、科技支撑强化和产业链条完善,这片高原上的“金色资源”正迎来价值重估的历史机遇,有望成为中国西部生态经济的新标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