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四十载蝶变铸就中国创新标杆
11月10日至13日,第16届中德媒体圆桌对话会暨2025中德媒体深圳行活动在深圳举行。这座即将于2026年承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城市,以“中国速度”刷新了德国媒体代表团的认知——从渔村到全球科技重镇的蜕变仅用四十余年,如今摩天大楼林立,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与数千家初创企业共同构建起创新生态,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汇聚。

深圳市委常委张玲在交流中指出,深圳已形成“创新活力之城”“对外开放窗口”“绿色宜居典范”“文明城市标杆”四大城市特质。作为APEC中国“第三城”、中国“硅谷”和“南方科技中心”,深圳正以每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千家的速度,持续刷新全球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想象。
“活力迸发”:机器人与创业者共舞的创新图景
“这里每个人的步伐都像在追赶时间!”德国《世界报》记者在参观南山区写字楼时感叹。在众擎机器人展厅,能精准模仿人体运动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表演了武术拳击,更已在实际场景中担任销售员。公司新媒体负责人岑梓宾透露,德国访客连续追问三小时,从产品细节到行业应用方案无一遗漏,其专业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则展现了另一种活力:创业者佩戴微型指环控制电子手,人工智能翻译器实时转换中德英三语对话,无人机穿梭于人才公园送餐。总经理莫伟轩表示,该平台正重点对接欧洲、东南亚和中东资源,已有超过半数入驻企业获得国际资本青睐。
“尖端发展”:全球化视野下的法治与科技融合
站在深圳国际仲裁院(SCIA)玻璃幕墙前,香港维多利亚港与澳门塔尽收眼底。这家成立于1983年的机构,如今拥有覆盖146个国家和地区的仲裁网络,15人理事会中9名为外籍专家。2024年受理案件争议总额达1420亿元,单笔最大国际案件超300亿元,其公正性获国际法律界高度认可。
仲裁庭内的实时语音转录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监控的关键基础设施,彰显着深圳“智慧城市”的硬实力。而建筑内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则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法治精神。
“独特氛围”:填海造地孕育的未来之城
“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德国《明镜周刊》记者站在国际仲裁院大楼前感慨。这片通过填海造地诞生的新区,与四十余年前从渔村崛起的深圳形成时空呼应。在前海梦工场,德国团队亲身体验了电子手操控、AI翻译等黑科技,更在人才公园见证了无人机配送的常态化应用。
二次到访的德方嘉宾总结道:“密集的人口与新建城区本易显拥挤,但深圳通过科技创新营造出独特秩序感。这种将速度转化为品质的发展模式,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