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也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而浙江金华浦江县正以水为突破口,通过创新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不仅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更探索出一条以水兴产、以水促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浙江河网密布,90%的乡村沿水分布。如何让这些乡村因水而兴?浦江县的答案藏在一张覆盖全县的“15分钟亲水圈”规划图中。立冬时节,在浦江县一处水库的安全区域,游泳爱好者们正为今冬第一次冬泳热身。“大家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游起来特别开心。”浦江县冬泳俱乐部负责人徐飚感慨道。水库安全员则补充:“冬天人多时,我们会开摩托艇护航,直到所有人安全上岸。”
几公里外的壶源江畔,钓鱼协会成员们专注训练;沿溪绿道上,骑行散步的市民悠然自得。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浦江县水务局“15分钟亲水圈”工作专班的精准发力。作为专班核心成员,傅克平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出群众最真实的需求:游泳者需要安全开阔的水域,钓鱼爱好者希望增设平台,市民期待沿水绿道贯通。“我们一直坚持看老百姓需要什么,再决定如何整治。”傅克平说。
专班成员现场勘查、拍摄实景、甄别优劣,五年间反复打磨数百张图纸,最终将纸上蓝图变为覆盖全县98%村社的“亲水圈网络”。“人口集中区域设计大型亲水圈,小型区域则打造精致空间,用浦阳江和壶源江两条‘绸带’串联,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共富格局。”傅克平介绍。如今,“出门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2000米可亲水”已成为村民日常,生态堰坝、娱乐设施与古树、古渡等原生元素相映成趣。
“15分钟亲水圈”不仅回应了民生关切,更激活了产业升级的“共富泉”。记者在浦江采访时发现,这个曾因水晶加工导致河流变“牛奶河”的重污染区,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点,“亲水经济”活力迸发。
上河村的蜕变是典型案例。为“还河于民”,浦江县三年关停2万余家污染企业,将水晶产业从“村村点火”升级为“四园一镇”集群,并引入科技巡河强化动态监管。“变化非常大!我们沿河道整治游步道,离水近的平台伸手可触,险要处则改造成栈道或观景平台。”大畈乡党委书记张丹东说。水清之后,浦江县围绕“城镇品质化、乡村特色化”思路,将亲水圈地图升级为239张“一村一图”,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大畈乡,壶源江蜿蜒形成的亲水营地即便在淡季也热闹非凡。“周一到周五每天接待800至1000名学生,周末沿河民宿更是一房难求。”营地负责人虞水水透露。民宿主理人张雄飞则表示:“‘十五五’规划提出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对我们来说是巨大鼓舞。我们将增加设施、提升服务,让游客体验更优质的亲水游玩。”数据显示,2024年浦江县滨水旅游收入达35.5亿元,水生态价值转换61.4亿元。
从治理污染到激活资源,从规划到落地,浦江的亲水事业未止步。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一张更宏大的“幸福河湖”未来图景正在铺展。浦阳江上游的安华水库扩容工程正利用冬季施工黄金期推进,项目负责人于秦介绍:“目前投入8台挖掘机、2台镐头机,确保非汛期施工进度,为汛期水面以上工程做准备。”
这项工程不仅提升防洪能力,更融入库区生态旅游环线规划。“扩容后的安华水库将更名为白马湖,用8.8公里环湖绿道和6座桥梁串联,打造水上运动基地。”傅克平说。浦江的“15分钟亲水圈”不仅是静态地图,更是一条动态的发展之路。“每一片水都充分发挥防洪、灌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综合效益。”傅克平强调。为精准匹配特色资源,专班还设计了38条游线圈,串联赏秋叶、葡萄采摘等景点。
横山村以葡萄产业闻名,依托清水理念,传统种植通过滴灌工程等设施农业实现质的飞跃。“科技赋能农业后,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书记曹龙水说。大畈乡党委书记张丹东则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游客因水而来、产业因水而兴、村民因水而富,让‘15分钟亲水圈’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水道。”
当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运转起来,乡村振兴便有了不竭动力。从治水、赋能到激活,浙江的水美乡村建设正以水为墨,绘就现代乡村生活新图景。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黄黎明表示:“良好的河湖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我们将全域推进5000公里农村水系治理,加快‘15分钟亲水圈’全覆盖,支撑‘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亲水便利度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