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北京破产法庭2024年多举措助力27家中小微科创企业重生

时间:2025-11-21 21:4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 陈杭)记者18日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北京一中院)获悉,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通过精准施策、创新机制,成功挽救27家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覆盖人工智能(AI)、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为首都科技创新生态注入司法动能。

全国第二家破产法庭的司法实践
北京破产法庭于2019年1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二家专业化破产审判机构,始终聚焦市场主体退出与救治机制创新。此次针对科创企业的专项挽救行动,标志着其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中的司法探索迈入新阶段。

科创企业司法挽救的三大核心挑战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分析指出,该类案件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技术迭代周期短,要求司法挽救时效性极强;二是企业核心资源与创始人深度绑定,团队稳定性直接影响企业存续;三是轻资产运营模式下,融资方式多元导致利益诉求复杂。这些特点对传统破产审判程序提出全新考验。

24亿投资化解超百亿债务 2000余岗位得以保留
通过重整、和解程序,北京破产法庭累计引入社会投资24亿元人民币,帮助相关企业化解金融债务、经营性债务等各类负债超1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2000余名职工岗位得以稳定,其中半数以上企业采用“庭外重组+庭内重整”的联动模式,将司法程序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平均四个半月的快速救治周期。

创新评估体系与处置模式双管齐下
为提升挽救精准度,法庭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研发团队稳定性等12项核心指标纳入评估框架,为AI、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差异化挽救方案。针对轻资产处置难题,率先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偿债”等创新模式,成功破解无形资产变现瓶颈。

机制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忠勇表示,北京一中院将持续推进审判机制创新,针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完善司法规则。下一步将重点构建“预重整+破产保护”衔接机制,优化科创企业重整计划执行监督程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高效的司法保障。(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