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71岁的黄永安在虹口区祥德路的家中按下马桶冲水键时,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标志着上海持续数十年的“拎马桶”改造工程迎来历史性时刻。从解放初期中心城区普遍无卫生设施,到2025年9月底全市完成最后一批零星点位改造,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民生工程,用“一平方米的改变”重新定义了城市生活的尊严。
上海的“拎马桶”改造始于解放初期。数据显示:1980年代前,中心城区83万户居民需每日往返倒粪站;1990年代新增68万户告别“拎马桶”;2001-2022年旧改覆盖96万户;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后,最后14082户零星点位成为攻坚重点。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拎马桶”现象彻底成为历史。
在祥德路180弄17号,黄永安一家三口曾蜗居13平方米空间36年。楼道公用厨房、塑料罩浴盆、雨雪天倒痰盂的窘迫,在2025年6月戛然而止。“政府免费加装马桶后,再也不用半夜摸黑去公厕了。”老人抚摸着新装的洁具感慨道。这处原本挂空调的位置,如今承载着现代生活最基本的尊严。

在虹口区,4632户无卫生设施旧住房的改造背后,是4632份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欧阳路街道工作组在祥德路180弄的实践中,创造了“样板间”沟通法:将正在装修的房屋改造成展示间,让居民直观感受1平方米卫生间的实际效果。
“最初反对最激烈的是13平方米小户型业主。”欧四居委会副主任胡霖回忆,工作组上门四五次调整方案,最终通过腾挪空调位置、优化管道排布实现改造。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甚至特制加大版卫生间底盘;对排污难题,创新采用电动马桶粉碎污物技术,将管道口径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3。
这种“一户一清单”的精细化操作,在四川北路街道宝安支路45-51号体现得尤为明显。三楼12户居民因无污水管面临改造困境,工作组历时三个月协调,最终通过借道隔壁小区窨井、承诺漏水兜底等方案化解邻里矛盾,让70多岁的景川红夫妇用上了抽水马桶。
“邻避矛盾”是改造工程最大的挑战。在宝安支路案例中,楼下住户“不希望头顶有马桶”的反对声,让三楼本该首个安装的马桶成为最后一户。工作组通过将马桶移至偏僻角落、设计山墙管道排布等创新,最终赢得理解。
虹口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姚浩透露,全区1373户非旧改地块改造中,80%采用室内加装方案。对于中山北路66、96弄等空间受限区域,则将倒粪站改造为卫生设施站,利用屋边空地增设马桶。这种“室内为主、室外补充”的策略,使改造适配率提升至98%。
在“建”与“管”同步推进方面,工作组为公共区域卫生设施安装独立水电表,组织居民制定公约轮流保洁,委托物业定期维护室外设施。这些举措确保了改造后的长效使用,让“一平方米的改变”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民生福祉。
“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我们都尽量去做。”姚浩的话道出了改造工程的深层逻辑。在加装马桶过程中,工作组同步处理屋面渗漏、增设水龙头等诉求,将民生工程延伸为综合改造。这种“一次改造,多重提升”的理念,让上海旧改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
从1950年代的系统公房到2020年代的智慧社区,上海用“一平方米的改变”诠释了城市更新的真谛。当黄永安们终于能在家中安心如厕,当景川红夫妇告别头顶矿灯倒马桶的岁月,这场持续七十年的民生工程,不仅改写了市民的生活习惯,更在砖瓦缝隙间镌刻下人民城市的温暖印记。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